坚持底线思维 全方位增强城市本质安全能力
作者:朱婷
文章来源: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5-08-25 07:18:30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坚持底线思维全方位增强城市本质安全能力,持续完善直达基层末梢的城市安全风险全量闭环智控体系,着力健全以防为主的风险隐患监测预警、排查化解机制,有力保障城市运行各类风险日常情况下高效管控、极端情况下安全可控。
近年来,重庆扎实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全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防控能力、城市安全运行自持能力大幅提升。在此基础上,重庆如何巩固、提升城市韧性安全水平、全方位增强城市本质安全能力?对此,记者邀请嘉宾展开探讨。
筑牢底线思维
下好风险防范“先手棋”
底线思维并非“被动守成”,而是主动预判风险、下好“先手棋”,强调的是防患于未然、化危机为转机。
“目前,全市城市安全工作已实现防控范式从‘事后应对、被动处置’向‘关口前移、主动防御’转变。”宋平表示,接下来,全市应急管理系统将全面落实全会精神,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重点围绕安全生产、灾害防治、城市生命线、公共空间安全,聚焦提升城市在逆变环境中事故灾害预防、承受、适应、救援、快速恢复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打造政府“组织管理韧性”、灾前“风险防御韧性”、灾中“处置应对韧性”、灾后“保障功能韧性”、智慧“数据运行韧性”和社会“共治共享韧性”,切实提升全市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防控能力、城市安全运行自持能力,带动全市域本质安全水平整体跃升。
气象部门作为风险隐患监测预警的“第一哨”,筑牢防灾减灾底线至关重要。
顾建峰介绍,市气象局依托数智气象·四天系统,暴雨预警提前量达63分钟。为实现预警信息的快速精准传递,建成了纵横贯通的预警工作体系,连通26个市级部门和682个区县部门,涵盖102万应急责任人,其中包含6.5万基层网格员。同时,依托三级治理体系,打造“预警联动一件事”,实现预警信息1分钟直达基层责任人,极大提高了预警效率和应急响应速度。
底线思维指引之下,如何保障城市运行各类风险在日常情况下高效管控、极端情况下安全可控?
曹邦兴表示,巫山作为三峡库区首淹首迁区县,城市先天不足,且地质条件复杂,地灾点多面广,潜在风险较多。
面对这些挑战,巫山不断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有序疏解人口密度过大组团、设施负荷超重、隐患点位集中等问题,提升风险缓冲能力。
紧盯高切坡、地质滑坡、地下管网、沿江码头、长江航道等区域,持续加大工程治理力度,推动风险点位精准落图,构建全域感知的闭环智控,实现风险管控从“凭经验办事”到“看数据决策”;同时,常态化开展排查整治,全力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
聚焦老城区部分道路狭窄、停车场不足,车辆乱停乱放、人流拥堵易诱发次生灾害等问题,优先对临山、临江、临坡路段实施优化改造;畅通城市环线,加强巡逻管控,严查占道停车行为,从源头上降低因公共服务不足引发的矛盾风险,全方位守护城市安全。
构建主动防御体系
实现风险“看得见”“算得准”
巩固与提升全市域本质安全水平,健全制度体系,夯实本质安全长效机制是关键所在。
宋平介绍,市应急管理局将体系化、机制化推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工作,迭代升级应急管理六大体系,健全完善城市安全应急机制。
在风险防范方面,深化安全生产治本攻坚、防灾减灾救灾固本强基“三年行动”,推动人防、技防、工程防、管理防措施落细落地。
救援力量建设方面,加强应急指挥、应急救援、支持保障三类队伍和“常专群”三支救援力量建设,推动区县、乡镇(街道)按规定落实应急救援队伍人员配备。
同时,不断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网格体系、安全生产举报奖励机制和灾害成功预警避险转移奖励机制,深化城市安全和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动员社会公众积极参与,加强城市安全社会共治。
顾建峰表示,聚焦城市安全风险,重庆气象部门将建立城市气候风险评估制度,滚动更新暴雨、高温、雷电、大风等气象灾害高分辨率风险地图;推动基于气象灾害风险的基础设施标准制修订;落实重大规划、重点工程项目气候可行性论证强制性评估制度;深化超大城市复杂地形早期预警试点示范,加强早期预警技术研发和国际交流合作,为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水平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支撑。
曹邦兴介绍,巫山采取多项措施抓实抓细地灾防治工作:严格落实群测群防机制,构建“十户联防+村级联动”网格责任体系,在全县地灾隐患点1035处,明确各级危岩地灾责任人1500余名。
专业力量下沉,强化研判精度,驻守地质工程师、地灾防治专职人员靠前驻守,发现险情后第一时间科学预判,“群测群防员前沿盯守、驻守工程师专业支撑、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的三级联防体系逐步形成。
突出“平急结合”健全响应机制。建立以应急部门牵头,气象、规资等部门和26个乡镇(街道)协同,地灾隐患点“一点一策”的“1+6+26+N”三峡库区危岩地灾应急救援体系。极端情况下,属地政府开展“险情上报+群众撤离+道路封锁”,县级部门联合会商,县政府分管领导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市级三峡危岩专班全程指导,形成“镇县市”三级闭环。
周灏表示,要从本质上提升城市地质安全水平,需构建“风险可精准预警、源头可精准防控、应急可高效处置”的主动防御体系。
具体而言,让风险“看得见”,要扩展现有隐患数据,以应对“极端天气+人为活动”相叠加的极端综合场景下潜在隐性风险;要风险“算得准”,可研发极端条件下的风险预测模型;从源头控制风险,要将地质安全防控前置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对建成区高风险隐患点实施工程强化治理;还要搭建极端情景下的应急技术预案库,针对典型灾害场景预演处置流程,推动风险预判与应急指挥的自动联动,实现分钟级响应。
加强应用场景迭代升级
提升“三断”情况下应急能力
数字化和智能化是增强城市本质安全、确保城市安全有序运行的必然选择。
宋平表示,将系统推进“数字应急”建设,加强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和迭代升级,开展应急智慧指挥体系建设,构建空天地一体化应急救援数字化战场,加强“卫星+370MHz+自组网”应急通信网络建设,全面配备卫星、北斗和370MHz通信终端设备,提升“三断”(断路、断网、断电)极端情况下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顾建峰介绍,市气象局将加快推进在重庆建设国家气候观象台,高标准集约化建设城市冠层监测、城市生态系统监测、大气成分观测、高影响天气监测、地基遥感廓线观测、基准辐射观测以及卫星遥感监测等观测项目,建成布局合理、定位准确、层次分明、功能完备的山地超大城市气候多圈层综合观测体系,全面提升在城市规划辅助、城市运行动态监控和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等领域的气候治理精细化水平,为城市安全运行提供精准的气象数据支持。
三峡库区作为重庆市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区域,如何以数字化赋能、进一步提升防治水平?
曹邦兴表示,巫山突出“数字赋能”强化治理实效,广泛应用无人机、三维扫描仪、贴近摄影测量技术等新设备、新技术,建立“空天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危岩地灾风险管控应用系统实现三级贯通,通过IRS平台生成“地质灾害风险预警图”,实现一屏掌控、一键智达、一贯到底。
周灏介绍,规资部门建成了三峡库区首个地质灾害动态风险管控平台,依托该平台数据,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预警监测,实现了从粗放到精准的预警转变。接下来,他们将持续以科技赋能为核心,持续提升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精准性和时效性,为城市本质安全强化支撑。
重点是构建“空天地内”一体化的智能监测预警体系。依托地质灾害动态风险管控平台,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地面传感设备与地下微震监测等多种技术融合,实现对高风险区域的全天候、立体化动态感知,有效解决传统监测中存在盲区、数据割裂等问题。
同时,将进一步优化预警模型,依托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极端天气与地质灾害的关联预测模型,强化风险智能研判与动态预警能力,推动预警信息精准直达基层责任人和受影响群众,提升应急响应效率。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