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区县组织工作一周简报(8.18-8.24)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5 10:50:14一、经验交流
綦江赶水镇:“铁脚板”量出民生温度 “赶快办”跑出治理加速度
8月19日晚,重庆市綦江区赶水镇二居社区的夜市十分热闹,网格员蒋成群与社区民警早早地就开始联合巡逻,她说:“社区流动人口多,就算天气再热,我们这双‘铁脚板’多走一步,大伙儿心里就踏实一分。”“铁脚板”是蒋成群对自己的称呼,也是赶水镇基层治理实践中网格员们的生动写照。近年来,赶水镇坚持以“党建红”引领“民生暖”,以“赶快办”机制响应民生诉求。
如何将基层治理做实做细?赶水镇二居社区党支部书记周景奕坦言:“我们靠的就是网格里的‘智慧芯’。”周景奕所说的“智慧芯”,其实就是基层智治平台。在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网格员翁俊一边操作手机一边介绍道:“以前发现问题要么靠腿‘扫街’,要么等电话,现在有了‘天眼’站岗,情况大不一样。”通过摄像头等感知设备,平台可实时监测占道经营、人群聚集等情况,自动推送事件并精准指引网格员前往处置。8月11日,在二居社区的赶集日里,平台就监测到农贸市场入口出现流动摊贩占道经营情况,翁俊与同事根据定位信息,5分钟内就到现场劝离摊贩、恢复秩序。
基层智治平台不仅是“千里眼”,更是民意诉求的“高速路”。目前,赶水镇已有680余人通过“渝快办”、微信小程序注册成为网格“N力量”,上报环境卫生等问题线索368件,并在平台内实现建档、流转、跟踪和反馈,形成完整闭环。周景奕说:“以往居民反映问题,我们要手工记录、跑现场核实、处理完再电话回复。如今全流程线上处置,省时省力,群众满意度也提高了。”
社区留守儿童小缘(化名)因父母常年在外,日常由奶奶照料。青春期的她出现心理波动,于是网格员蒋成群主动担任“爱心妈妈”,每天放学后上门为小缘辅导作业、谈心交流,逐渐打开了女孩的心扉。目前,小缘学习状态日益好转,也亲切地称蒋成群为“蒋妈妈”。平台数据显示,赶水镇类似小缘这样的特殊人员共有4271人,系统可根据人群类型定制走访计划,自动生成任务清单派发至网格员,截至目前已帮助解决困难1800余件,实现了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
“铁脚板”的传统韧劲与“智治平台”的现代巧劲在赶水镇深度融合、相得益彰,插上“智慧翅膀”的基层治理感知更灵敏、响应更快速、服务更扎实。(作者:傅国霜 王子鸣)
忠县拔山镇八德村:锚定产业固根基 乡村振兴结满“共富果”
8月21日,清晨6点的重庆市忠县拔山镇八德村,薄雾还未散尽,“八德记忆”非遗工坊里已响起清脆的竹编声。肖应斌手指翻飞,细竹丝在他手中渐渐织成精致的竹篮。“以前这手艺只能自家编着用,现在跟着村党支部搞非遗工坊,编好的篮子能卖到川渝各地。我今年都91岁啦,没承想还能靠这老手艺给家里添收入,给村里帮上忙!”他布满皱纹的手背上,凸起的青筋像老竹的纹路般清晰,指腹因常年与竹丝摩擦,结着厚厚的茧子,手指却依旧十分灵活。这正是八德村以产业为抓手,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真实写照。
曾经的八德村,陷入过“人才留不住、资源睡大觉、产业没起色”的困境。如今,拔山镇坚持党建引领,选配一批“退役军人+乡土能人”进村“两委”班子,培养出26名带动村民致富的“领头雁”。不仅如此,村党支部还制定了《八德村五年跃升规划》,把产业、民生等拆成32项具体指标,“谁来干、啥时候干、干些啥”等标准,都清清楚楚。之前村民们头疼的土地流转纠纷、灌溉设施不够用等难题,全都一一被解决。
乡村要焕发生机,产业发展需与文化、生态、服务深度融合。走进八德村,“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标语随处可见,晚上的“围炉院坝会”也人气十足,大家围着炭火拉家常、议村务,现在村民们参与集体事务的积极性特别高,参与率超90%。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的“农光互补”基地,棚顶的光伏板一年能发电7370.4万千瓦时,棚底下养着鸡和鹅,稻田里小龙虾与水稻共生,年减排二氧化碳7.35万吨,真正实现了“发电、养殖、种植”三方共赢。
产业旺了,村民的腰包才能更鼓。八德村搞起“村集体+家庭农场”的联营模式,村民们不仅能拿土地租金,在农场干活还能挣薪金,年底更有股金分红;遇上村里的品牌盈利了,还能分品牌红利,户均收入比之前增长15%。如今的八德村,依托多元产业发展,村集体年收入突破200万元。一幅“党建强、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画卷正徐徐展开,以产业为核心的发展路径,正让八德村的幸福日子越过越红火。(作者:朱心怡)
奉节红土乡白鹤村:火红番茄带来红火日子
8月19日,走进重庆市奉节县红土乡白鹤村有机蔬菜现代科技示范园大棚,只见红彤彤的番茄挂满枝头、果香四溢。当前正值红土番茄成熟上市的季节,当地种植户抢抓连晴天气,采摘、分拣、打包、运输一气呵成,一派繁忙景象。
2025年1月,红土乡白鹤村新建的187个蔬菜大棚搭建完毕,正式推出“百亩大棚生态番茄种植”这一特色产业发展模式。
“传统农业种植模式没出路,只有另辟蹊径才有奔头。”白鹤村党支部书记喻继祥深知,要让白鹤村的产业发展更上一层楼,必须要打破散户种植“小作坊”模式。
2024年底,喻继祥带领村里几名党员和种植能手赴全国高山蔬菜产业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学习先进经验。“我们白鹤村地势平坦,土壤湿润,气候适宜,每日光照时长8小时以上,适合番茄生长。番茄成熟快、产量高,市场均价为2.4元每公斤,优果更是能达到6元每公斤,行情好的话,半年就能回本。”喻继祥介绍。
最终,白鹤村决定通过集体经济组织贷款融资,与长阳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投资组建“强村公司”。村集体经济股份占比60%,并以合作入股形式流转村民土地200亩。
为确保大棚规模种植全程有技术保障,白鹤村党支部邀请长阳专业大棚搭建技术团队,对搭建的地基、风向、土壤湿润度等环境因素实地考察,在棚体支架、棚膜等材料上严格筛选、优中选优。采用双层大棚“避雨延秋”搭建技术,选用具备反射阳光功能的外层棚膜,以减少强光直射,有效解决温度调节、空气流通等问题。此外,还定期邀请奉节县科技特派员指导肥料配比、施肥灌溉、病虫防治,保障番茄品质。
8月,白鹤村的大棚番茄迎来集中采摘期,日均采摘量约400公斤。“今年是第一年种植,引进了红蒂818、农歌520和樱桃小果等8个优质品种,没想到收获这么丰硕。”喻继祥表示,村里还专门开放5个大棚供游客采摘,让大家体验“从枝头到舌尖”的新鲜与甜蜜。
与此同时,白鹤村还积极拓展多元销售渠道。一方面,对接电商平台,打通从田间到云端的直供链路,组织大学生、村(社区)干部每周三晚上直播带货,线上成交额达10万元。另一方面,与本地超市达成合作协议,进驻社区及周边菜市场,每周固定供货,并逐步拓展至周边三个区县的销售网络,成功实现“红果跨区域流动”,线下累计销售量突破40万公斤。
收获的不仅是果实,更是家门口的“饭碗”。蔬菜大棚的发展有效激活了白鹤村及周边的闲置劳动力,为当地200余名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季节性务工岗位。据统计,白鹤村上半年番茄总产量达50万公斤,产值超15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增加30万元。番茄采摘结束后,大棚还将轮作辣椒、包菜等蔬菜,通过科学的种植规划与技术创新,实现“全年无休”的高效生产模式,突破传统农业“春种秋收”的季节性局限,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新活力。(作者:文章 周秋镕)
秀山官庄街道:从“治理网格”到“幸福格局”
近年来,重庆市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官庄街道坚持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新模式,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与网格化管理深度融合,有效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带动产业增效、乡风增善、村庄增靓。
“以前我们这里啥都没有,大家都去沿海打工。这几年,茶叶基地、水果基地、乡村道路都修起来了,乡亲们在家就能有活儿干,方方面面都比以前好了很多,多亏党的好政策。”8月19日,官庄街道红岩社区居民肖帅的一番话,道出了不少官庄人的共同感受。
据官庄街道党工委书记向攀介绍,官庄街道这几年来的转变,正是通过持续强化党建引领、推进网格治理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在发展产业方面,官庄街道创新实施“党支部+网格+合作社”机制,以村党组织为核心划分产业网格,党员带头成立专业合作社,并选派“党员产业指导员”助农增收。在川河盖旅游通道沿线建成2000亩标准化茶叶基地,同时借助鲁渝协作机遇,引进农业公司打造现代蔬菜产业示范园,推动辣椒、蜜薯等作物规模化种植,提升资源聚合效益。此外,通过开通秀山至浙江松阳物流专线、拓展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延伸冷链服务等举措,打通农产品出村进城通道,真正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价值跃升。
乡风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党建引领。官庄街道实施“红色引擎”工程,创新“三事工作法”——由支部领办大事、党员主办难事、网格帮办小事,有效破解治理难题。通过“树下议事会”、乡贤调解和“最美家风”评选等方式,营造邻里和睦、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新庄社区驻村帮扶单位联通公司打造“一屏观全村”数字驾驶舱,开发党务、村务、财务“三务”公开和户情、灾情、疫情“三情”监测等功能模块,推动乡村现代化治理更加精准高效。
村庄面貌也迎来显著提升。官庄街道以“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为目标,按网格划定党员责任区,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升级——完成五街公路联网工程,实现所有村社道路通畅和便道入户,水电气网全面覆盖,生活污水实现集中无害化处理。街道还创新“美丽庭院+”和“1+N”帮带机制,发挥典型示范作用,成功创建多个县级和美村庄。通过积分管理、公益岗位分片包干和智慧监管等方式,大幅提高居民参与环境整治积极性,持续改善人居环境。
如今的官庄街道,产业稳步发展、乡风愈加文明、生态不断优化,一幅宜居宜业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在武陵山区的青山绿水间徐徐展开。(作者:曾意)
彭水:党员徽章映骄阳 立体巡检保清凉
入夏以来,重庆彭水地区持续高温,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电网迎来严峻“烤”验。
8月18日,在500千伏张州一二线23号塔附近,地表温度早已超过40摄氏度,国家电网重庆电力(彭水)红岩共产党员服务队的队员们正顶着烈日进行步巡。他们胸前佩戴党员徽章,头戴安全帽,身着长袖工作服,汗水早已浸透衣衫,紧紧贴在皮肤上。与此同时,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在操作人员的精准控制下,沿着线路展开巡检。110千伏东门变电站内,设备在高温下持续运转,散发着阵阵热浪。在10千伏开关室,集控站工作人员凌中伟正一丝不苟地进行巡视检查。他手持测温仪,仔细对每一个设备节点进行测温,并不时在记录本上记录着数据。不远处,另一名工作人员正在检查变压器的运行状况,确保其在高温高负荷下正常工作。“变电站巡视测温是保障电网安全的关键一环,有利于精准捕捉过热隐患,及时发现隐患并处理。”队员张雨介绍。
为应对夏季用电高峰,自今年春季起,该党员服务队就对彭水县境内12条超特高压线路、17条220千伏线路等共计63条输电线路进行特巡,消除树障隐患268余处。同时,针对山区易发雷暴、洪涝的特点,国网重庆彭水供电公司强化应急物资储备,确保突发情况下快速响应。“我们运用‘立体巡检+集中监控’模式,工作效率较人工提升了8倍以上。度夏期间累计巡视线路约535千米,确保了主网安全稳定运行。”队员陈俊说。
据了解,度夏期间,国网重庆彭水供电公司成立迎峰度夏电力保供专班,组建3支共产党员服务队,11支度夏保供应急队伍,在高温“烤”验中牢牢守住电网安全和民生用电底线。(作者:李光泽 王玉梅 储潇)
二、他山之石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四方联动”办实事解民忧
近日,走进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东湖社区幸福食堂,营养均衡、价格优惠的午餐吸引不少社区居民前来就餐。“新鲜的食材、热乎的饭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点赞。”东湖社区党委书记赵俊梅说。社区食堂的顺利营业,离不开甘州区“四方联动”机制。
2024年以来,甘州区打造“包抓领导+社区党组织+共建单位+群众代表”“四方联动”机制,办成了一批居民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
完善组织体系、健全工作机制,制定工作指引,明确包抓领导、社区党组织、共驻共建单位和群众代表四方责任,厘清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通过包抓领导一线破题、社区党组织常态走访、共驻共建单位敲门响铃、群众代表收集民情的方式,累计收集862项需求;依托共建单位技术、物资、阵地等资源优势,社区党组织将需求清单和资源清单有效融合、配对组合,签订共建协议,累计形成工程类、服务类等项目清单585项。
健全完善“双向沟通协商、双向考核激励、双向评价党员、双向服务联动”“四个双向”机制。坚持双向沟通协商,优化街道、社区党组织设置,完善情况通报机制,强化对接协调,确保共驻共建质效;坚持双向考核激励,通过社区给单位打分,单位给社区评价,激励各方真参与、真服务、真共建;坚持双向评价党员,全面掌握街道社区班子成员和市区“双报到”党员日常表现,为考准用好党员提供第一手资料;坚持双向服务联动,建立社区与共建单位深厚感情,推动优质服务资源在社区与单位之间互融互通共享。
为确保共建项目落地见效,建立群众满意度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入户回访、问卷调查、公开评议等方式,组织社区网格员、楼栋长、单元长对共驻共建事项进行评价建议,居民满意度达99.5%,12345平台社区服务类投诉同比下降41.2%,实现“居民点单—社区派单—单位接单—群众评单”的全流程闭环管理,切实做到群众诉求认真听、群众问题用心办。(作者:陶逢明)
编辑:杨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