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开门教育纳民声 清风劲吹惠民生
作者:支慧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5 11:15:14前段时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的通知》,明确提出“开门教育要注重群众参与,接受群众监督”。这要求我们坚决打开门、始终开好门、诚心长开门,把群众的呼声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作风建设的第一需求,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以钉钉子精神纠治“四风”,从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中检验作风建设的成色。
以开门听意见畅通民意渠道,让群众监督穿透“作风屏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群众中蕴藏着治国理政、管党治党的智慧和力量,从严治党必须依靠人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充分发挥群众监督作用,广泛发动人民群众,推动形成人人要监督、人人愿监督、人人敢监督的社会环境。要开门纳谏,构建来信、来访、来电、网络“四位一体”监督平台,打造“指尖监督”“云端问政”等智慧平台,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形成“人人可监督”“时时可举报”“结果可查询”的良好互动,让群众能参与、能监督。要破除群众“欲说还休”的心理障碍,完善“举报奖励+隐私保护”制度,严格接转手续、消除后顾之忧,让群众敢参与、敢监督。唯有让群众监督的阳光穿透“玻璃门”,让民声民意的清泉涤荡“官僚气”,才能筑牢作风建设“生命线”。
以开门搞调研把准问题脉搏,让深入基层根治“作风痼疾”。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也是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必须充分运用的方法论。党员领导干部在日常工作中,哪种是官架子、哪些是花架子,哪里有铺张浪费、哪里有奢靡享乐,老百姓心里最清楚。学习教育过程中,不能在发言稿中抠字眼、办公室里听汇报、文件堆里找答案,要传承和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传统,到田间地头看问题、深入群众问需求、推心置腹勤交流。坚持问题导向,敢于正视问题,刀刃向内,从群众急难愁盼中找准作风病灶,从基层痛点堵点里发现制度短板。当干部脚底沾满泥土,政策制定才能接足地气;当调研回归问题本源,中央八项规定方能落地生根。这既是对“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工作方法的赓续传承,更是新时代纠治隐形变异“四风”的新实践。
以开门做评判校准为民坐标,让群众满意筑牢“作风堤坝”。这次学习教育,方法是开门,关键是要开好门,本质要求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构建“民呼我为”快速响应机制,以数字化改革实现“群众点单—平台派单—党员接单—群众评单”闭环管理;完善急难愁盼攻坚机制,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成效清单”转化链条,让“马上就办”的速度与“办就办好”的温度同向发力。要将作风建设的评定标准以群众需求为准绳、群众满意为标尺,群众不满意的,及时“返工”“补课”,倒逼党员干部说到做到、不改不行,直到无异议才能赢得好评;群众满意的,要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效应,推动各责任主体“点”上作答出经验、“线”上联动有成效、“面”上推广建制度,通过探索解决“一个问题”,持续推动解决“一类问题”,推动形成维护群众权益的常态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云阳县委组织部)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