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用好“三组镜头”让微党课更有“度”

作者:张志超 杨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5 11:43:14

微党课作为新时代党员教育的新形式,因其短小精悍、精准聚焦、灵活多样的特质,正逐渐成为党员干部淬炼党性的熔炉、赋能成长的引擎。在新时代党员教育中,各级党组织可以通过用好“三组镜头”,追求情感共振、丰富形式载体、检验学习成果,让微党课更有温度、广度、效度。

巧用“微距镜头”追求情感共振,让微党课更有温度。“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微党课要直抵人心、传递温情,必须紧密联系实际,捕捉党员日常生活中那些饱含真情、承载担当的细微之处,将牵动人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化为创作点,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用小故事讲述大道理。“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各级党组织要摒弃宏大叙事下的浮光掠影,学会用“微距镜头”,精准聚焦具体场景中的动人情节:或是老党员布满老茧的双手轻抚着珍藏多年的入党志愿书,指尖的颤抖诉说着不变的忠诚;或是青年党员在抢险救灾一线被汗水浸透、沾满泥泞的防护服背后,入党时写下的姓名与誓言;或是社区书记办公桌上那本翻得卷边、密密麻麻记满群众诉求的笔记本,每一页都是无声的奉献。以“一张泛黄的老照片”为例,解读照片中人物专注的眼神、朴素的衣着、简陋的环境,从这些被时光定格的细微之处,让听众感受到创业年代的艰辛与纯粹信仰的力量。同时,要精于刻画凡人微光,将方寸之间的坚守与党的宗旨相映照,用有质感的故事搭建情感共振的桥梁,见微知著,让微党课更有温度。

活用“广角镜头”丰富形式载体,让微党课更有广度。传统党课形式单一,往往是“台上一人讲、台下众人听”,容易让党员感到枯燥乏味,参与积极性不高,覆盖度不广,效果也不理想。微党课要想脱颖而出,就必须打破三尺讲台的局限,善用“广角镜头”拓宽空间维度,在线上与线下交融、固定与流动互补、传统与创新共振中推动微党课抵达更广袤的天地、浸润更多人的心灵。一方面,借助“数字红利”,运用5G、云直播、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云端党课矩阵”,通过短视频平台、H5页面推出“党课微剧场”,用微电影形式演绎红色故事;开设“指尖直播间”,邀请专家学者、先进典型在线答疑解惑,打破时空藩篱,让党员时时可学、处处能悟。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线下场景潜力,在企业园区设立“车间微党课点”,由党员技术骨干结合生产实践讲述创新理论;在社区打造“邻里党课圈”,让党员群众围坐一起,话社区治理、谈民生关切、谋发展良策;在红色地标开展“沉浸式党课”,让历史遗迹成为鲜活教材。探索“微党课+”融合模式,通过红色剧本杀、主题快板书、互动式沙盘推演等鲜活载体,变“单向灌输”为“双向奔赴”,使党员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实现从“被动听”到“主动悟”的深度转化。唯有构建起多维联动、全员参与、实时在线的全息载体,方能让真理之光真正照亮党员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使党的声音传得更开、更广、更深入。

善用“长焦镜头”检验学习成果,让微党课更有效度。为学之实,固在践履。微党课若止于课堂讲授与瞬时感悟,其效能终如浮光掠影。唯有将“长焦镜头”对准实践坐标,持续追踪学用转化效能,方能校准方向,确保微党课之效可触可感、历久弥新。要建立“学习—实践—反馈”闭环机制,通过设置微调研、微项目、微服务等实践载体,推动党员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解题密钥。如聚焦基层治理痛点,在微党课后组织党员深入基层一线,将群众工作方法论转化为矛盾化解、民意通达的精准密钥;瞄准产业发展梗阻,在“技术党课”后迅即组建党员尖兵,在田间车间一线破解技术难题。要精心搭建“效果显影平台”,通过党员承诺践诺动态公示、为民服务成果集中展评等方式,使抽象学习成效化为群众可触可感的实绩。要建立“动态调焦”的评估优化闭环,定期开展“效能回诊”,深度解析实践数据与群众反馈,调准课程内容焦距,使微党课始终聚焦真问题、回应真需求。唯有如此,微党课才能摆脱“课堂热、课后冷”的不良循环,在“实践—反思—提升”的闭环淬炼中,成为滋养能力提升的源头活水、密切党群关系的桥梁纽带与驱动事业发展的不竭引擎。

编辑:胡晨愉 唐余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