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绘就现代化宜居新画卷
作者:许小庆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6 11:24:10“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理念,深刻揭示了城市发展的价值归宿与力量源泉。近日,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提出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战略目标,强调“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要以“绣花功夫”推进精细化治理。这些论述擘画了新时代城市发展的蓝图,为党员干部指明了行动方向——城市建设的核心在于造福人民,根基在于依靠人民。
以“绣花功夫”推动城市更新,筑牢宜居之基。“治大国若烹小鲜。”城市治理需如匠人雕琢,下足精细功夫。党员干部要扮好民声倾听者、文脉守护者、安全筑基者的“三种角色”,深入社区一线,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聚焦加装电梯、停车充电、管网改造等“关键小事”,完善“群众提议—民主协商—共建共享”机制;借鉴先进地区的“微改造”模式,保护老街巷、老建筑,将历史街区活化与非遗传承结合,让城市“记得住乡愁”;推进“城市生命线工程”,布设燃气、桥梁、排水传感网络,构建“监测—预警—处置”闭环体系,实现“一网统管”风险防控。
以“数字赋能”驱动智慧治理,提升创新之效。“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党员干部须争做数据破壁、技术惠民、低碳引领的“三个先锋”,打通政务、交通、医疗数据壁垒,推智慧应用,实现社保、医保等高频服务“一网通办”;运用AI大模型(如DeepSeek)构建房屋安全监测体系,同时保留人工窗口、现金支付通道,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推广“碳普惠”机制,建设慢行系统与海绵城市,推动绿色建筑覆盖率三年提升30%,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成为标配。
以“多元共治”凝聚人民力量,赓续文明之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党员干部应成为共建、文化、区域协同的“三大纽带”:践行“枫桥经验”,推动资源下沉社区,培育居民议事会、物业监督团,打造人人参与的治理共同体;组织“社区邻里节”“非遗市集”,将图书馆、城市书房等嵌入15分钟生活圈,以文化浸润培育市民文明素养;落实“百县千镇万村工程”,引导人才、资本下乡,推动城乡教育、医疗资源均等化,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困局。
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是践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答卷。党员干部当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与“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将人民城市理念融入血脉:规划上“一张蓝图绘到底”,杜绝政绩工程,确保每寸土地都承载人民期盼;行动上“一枝一叶总关情”,从老旧小区焕新到口袋公园建设,让幸福可感可知;精神上“赓续文脉育新机”,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铸就城市品格。
编辑:罗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