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旭光专栏|办好开放大学也是发展职业教育的未来
作者:南旭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6 15:10:14如今,教育的功能不再是少数人晋升的阶梯,而是全体国民自我发展与国家进步的共同引擎。职业教育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方位中被重新审视。与此同时,兼具“开放、全纳、灵活、终身”特质的开放大学不仅是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翼,更以其独特的制度设计、技术禀赋与价值追求,为职业教育提供新的实践范式,或可重塑职业教育的边界与形态,逐步构建起“面向人人、服务终身、赋能产业”的新型教育生态。正是因为开放大学的实践探索与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高度同源性,可以说,办好开放大学也是发展好职业教育的未来。
开放大学发展与职业教育转型具有实践上的逻辑同构
从教育史的维度考察,开放大学的兴起并非偶然,而是职业教育应对产业变革、技术革命与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通过破解传统教育的结构性矛盾,可以为职业教育现代化提供可复制的实践范式。首先,进入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的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多重转型压力,尤其是从“批量生产”向“个性定制”转型的趋势日益加速,亟需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边界、建立更灵活的资源整合机制、构建更精准的人才培养体系等,越来越与开放大学“去中心化”的教育供给模式相趋同,正在重塑职业教育形态,共同书写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时代答卷。其次,开放大学独特的体系化的办学模式设计,是对教育公平与效率关系的重新定义,通过“宽进严出”的弹性学习制度、“学分银行”的认证转换机制、“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等,构建起“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基础设施,让“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与“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形成政策共振,天然契合职业教育转型的战略需求。第三,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最初承担“学历补偿教育”功能的开放大学也逐渐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新型高等学校”转型,走着一条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并重的路,这是遵循教育规律的主动革新,正在通过制度创新将“开放全纳”的基因转化为“赋能发展”的动力,努力从“教育供给者”到“生态构建者”的角色跃迁,其演进轨迹与职业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高度同构,可解码其未来发展。
职业教育发展与开放大学办学具有本质上的内在契合
从职业教育规律及其存在价值的角度看,诚如黄炎培先生所言,它“必须扎根产业土壤,回应社会需求,尊重个体差异”,而开放大学的办学理念与实践路径,与这一本质规律形成了深度契合。首先,职业教育的“产业性”与开放大学的“开放性”内在一致。开放大学从一开始就具有回应社会需要、教育需求的制度优势、体制优势和模式优势,将学习场景延伸至生产、工作一线,而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则在于与产业发展的同频共振,未来的发展更是需要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学习场景的开放融合、发展机制的开放协同。教育的未来,在于开放;职业教育的未来,更在于开放,以开放赋能生态重构。其次,职业教育的“普惠性”与开放大学的“包容性”彼此契合。开放大学从诞生之日起便突破传统教育的制度壁垒与技术限制,强调有“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容纳不同年龄、学历、职业背景的学习者。职业教育未来也要借鉴开放大学“宽进严出”制度,通过理念革新、技术创新与模式重构,构建“无门槛入学、多路径学习、弹性化评价”的教育体系,服务全民终身职业发展。其三,职业教育的“时代性”与开放大学的“创新性”相互观照。开放大学通过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不断探索并形成新的教学模式,成为“互联网+教育”的探索者和先锋队。面对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冲击,职业教育也必须通过创新保持其时代性,本质上都是“因时而变”的发展需求与“顺势而为”的创新供给之间的双向赋能,共同构成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生动注脚。
办好开放大学可以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路径
如今,传统职业教育的线性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发展阶段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及职业发展能力迭代升级的需求,亟需在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之下,重构自身发展的底层逻辑。首先,开放大学为职业教育探索了“弹性开放”的新范式。职业教育要打破受限于“学历教育”的发展框架和“招生—培养—就业”的刚性链条,学习开放大学入学制度的“去门槛化”、学习周期的“弹性化”、评价体系的“多元化”等,改变学习者面临“入学门槛高、学习周期长、成果转换难”的痛点,使职业教育转向“终身教育”。这不仅是职业院校的使命,更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其次,开放大学为职业教育探索了“办学下沉”的新生态。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当下,职业教育要学习开放大学办学体系“覆盖最广、触角最深”的网络化优势,从“中心城市”向“县域乡村”延伸,实现“哪里有产业需求,哪里就有教育供给”,通过空间转移,探索一条“接地气、可持续、能复制”的新生态路径,这不仅是职业教育领域的改革创新,更是服务国家战略、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实践。第三,开放大学为职业教育探索了“协同共生”的新机制。职业教育要打破“学校主导”的办学模式和局限于“校园课堂”的育人方式,通过制度创新、体制改革、技术赋能与资源重组,学习开放大学多种方式将教育送进园区、进企业、进社区的办学模式,构建“跨域贯通”的教育治理体系,推动场景延伸、需求适配,破解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存在“两张皮”现象,构建全周期覆盖的教育服务生态。
放眼世界范围,开放大学都是教育创新的代名词,以“打破边界、重构规则、持续创新”的姿态,越来越成为全球终身教育的典范,推动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联动发展,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了教育的公平性、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我国开放大学体系起步虽迟,但发展迅速,在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上,开放大学的创新实践,不仅属于过去,更指向未来,既因为它是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更因为它体现了一个理念——教育是一种长期服务,而不是一次性交付。在新时代的职业教育版图上,发展好开放大学,不仅能引领教育向“开放化、数字化、终身化”转型的浪潮,也为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探索新路径、新模式、新范式,引领职业教育释放未来形态变革的乘数效应,为教育强国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积蓄长远动力。
作者系重庆开放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党委委员、副校长
编辑:范圣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