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胜前专栏丨张怀民为什么会被纪念
作者:余胜前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6 16:14:14张怀民是谁?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因为他既不是历史名人,也不是现代明星,他只是苏东坡在《记承天寺夜游》里提到的一个人。可是近年每逢农历十月十二日,便有人在网络上发起“东坡半夜找怀民周年纪念”“纪念张怀民被叫醒周年”等活动。文中的“怀民亦未寝”,也成了一句表达“于我心有戚戚焉”的流行梗。
那么,张怀民为什么会被“纪念”?我想万事皆有其道理,不妨静下心来捋一捋。
其一,知音难觅,难在心气相通。我们生活中确实很需要像张怀民这样的朋友,不用预约心相通,不怕打扰愿陪同。在没有电话、微信、短信预约的情况下,深更半夜睡不着的苏东坡,在众多朋友当中能够去找张怀民,而且内心笃定张怀民也没有休息,足见其在日常交往中深知张怀民的作息规律和心情心境。“怀民亦未寝”,不仅验证了苏东坡对于张怀民的了解,而且也体现了张怀民对于苏东坡的理解,似乎张怀民也知道苏东坡此时睡不着一定会来找他似的。这种不用言语的心灵相通实在是太难得了。
其二,交友交心,贵在志趣相投。张怀民为什么会和苏东坡心灵相通呢?这就不得不说到张怀民的为人。关于张怀民的历史史料可查证的很少,但从苏辙在《黄州快哉亭记》中所言“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可见张怀民不以贬官为忧,处理公务之余也喜欢在大自然中涵养身心,具有超越常人的气度和胸怀,这与苏东坡的志趣心性是相通的。朋友相交,最难能可贵的就是交心,就是志趣相投、“三观”相合。正如诸葛亮所言:“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叶,能四时而不衰,历夷险而益固。”
其三,挚友不可求,结局不可期。张怀民在千年后还能被人们所提起和纪念,实在是一件令他自己也万万没料到的幸运事:偶然交上了苏东坡这样一个大文豪朋友,偶然陪苏东坡深夜无眠在庭中闲逛了几圈,偶然被苏东坡把那夜的交往写进了一篇文章,而且这篇文章还成了千古美文。当然,即便在流传久远的著名诗词中被提及,比如李白《赠汪伦》中写的汪伦,杜甫《饮中八仙歌》中提到的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焦遂等,也不一定会成为人们纪念的对象。这还得归因于那种心气相通、志趣相投的难得情谊。人们与其说是在纪念张怀民,不如说是借纪念张怀民表达一种对人生知音的向往与渴求。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对张怀民而言,此生得一苏东坡足矣。而对于我们绝大多数人而言,尚不知“东坡”何处,更莫求千载留名,唯有保持本心,以诚待人,顺其自然罢了。
(作者单位:重庆两江新区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编辑:王婉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