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坐看青竹变“金”枝

作者:王婉玲 陈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7 07:47:00

2025年7月10日,一场关于竹产业发展的座谈会在重庆市忠县林业局召开。

忠县林业局有关负责人,浙江农林大学竹子研究院教授桂仁意带队的科研团队,忠县白石镇、马灌镇、野鹤镇相关负责人,忠县竹产业龙头企业负责人等齐聚一堂,共话忠县竹产业的未来。

这场跨越1380公里、持续12年的“竹缘”,正让忠县竹盈绿生金,焕发蓬勃生机。

时间回到2008年,忠县定调大力发展竹产业,并从浙江引进雷竹进行大面积种植,没承想却遭遇“水土不服”。

困境中,忠县林业局于2013年主动“联姻”浙江农林大学。在浙江农林大学科研团队的护航下,忠县竹产业蓬勃发展。目前全县竹林面积达30.6万亩,引入笋竹规模达17.9万亩,年产鲜笋12万吨、成竹30万吨,年产竹纤维制品3亿套,竹产业年产值达6亿元。

从“长不好”到“大丰收”,忠县竹产业发展有哪些奇招、实招?

笋竹兴业

——创新模式唤醒“沉睡”竹资源

2025年7月8日,重庆全伦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

谈起今年收成,公司负责人彭道平直言不讳:“今年春旱,目前仅收获了2000多吨笋竹。”

不过,彭道平依旧很欣慰:“现在人手足够,采摘笋竹及时,加工销售渠道畅通,大家积极性都很高。”

彭道平是忠县人,于2010年通过政府招商引资回到家乡,创办全伦公司,后又通过流转土地,耗时9年在马灌镇种植了2万余亩竹子。

高节竹、雷竹、红竹……各类竹长势喜人,但他很快发现,单凭公司的人手根本不足以管护如此大面积的竹林,巨大的管护和采收需求带来高昂的劳务成本。

彭道平说,竹产业大多赚的都是“分分钱”,若劳务成本持续升高,会让企业难以负担。对此,他直呼“平衡不了”。

彭道平的困境在忠县并非孤例。对竹产业而言,无论是竹子的种植、管护,还是笋竹的收获,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要发展竹产业,劳务成本过高的问题务须解决。”桂仁意的话一针见血。

忠县开出的“药方”是“反租倒包”,即企业通过流转土地,打造笋竹种植基地,后将基地的经营管护权委托给村集体,由村集体将笋业经管权下放给农户,农户种植、管护的笋竹将由企业保底收购。

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也迅速点燃了农户的热情。

2024年3月15日,在忠县林业局和马灌镇的协调下,马灌镇农户田代凡等人开始参与“反租倒包”。

仅一年多,田代凡便尝到甜头:“原来我主要靠流转土地和务工挣钱,现在通过‘反租倒包’75亩竹林地,在家种植、管护竹子,就能增加不少收入。”

增收致富让农户积极性与效率持续提升的同时,也给全伦公司带来便利:竹林不再无人管护,企业劳务成本趋于稳定,公司也有更多精力专注于笋竹的深加工和销售——这从彭道平乐呵呵拿出“佰忠源”笋竹产品便可看出。

而作为解决劳务成本过高这一燃眉之急的实践方案,“反租倒包”已在忠县全面推广,目前已有1.2万亩竹林地成功实现“反租倒包”。

在桂仁意看来,“反租倒包”是一场链接企业、村集体和农户的有益尝试,它能为农户闯出发展致富的新路子,亦能减轻企业的经济负担,不仅整合了忠县的竹资源,还将其初步激活。

“‘反租倒包’的模式虽好,但忠县发展竹产业的高劳务成本问题尚未根除,加之基础设施存在短板、部分观念有待更新等挑战,忠县竹产业仍需持续探索资源整合、激活的长效机制。”桂仁意说。

竹材新生

——“以竹代塑”引领绿色“智”造

如何持续激活整合后的竹资源,蹚出一条具有忠县辨识度的竹产业之路?

“竹子的价值,一在笋,二在材。”桂仁意强调。如果说“反租倒包”盘活了竹产业前端,那么精深加工则决定了后端价值的高度。

2025年7月8日,重庆瑞竹植物纤维制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械臂灵活飞舞。竹子在碎解、精磨加工成竹浆后被运至车间,经过捞浆、热压成型、消毒杀菌等工序,不到2分钟,一套套“本色出演”的竹纤维环保餐具就呈现在众人眼前。

这短短1分多钟的呈现,瑞竹公司董事长王建忠却走了20年。

“我与竹子打了40年交道。前20年学习造纸,但造纸产生的污水易污染环境;后20年摸索‘以竹代塑’,守护生态。”王建忠笑谈转型不易。

“摸索”二字,说着简单,实则艰辛异常。

最大难关在于技术:要摒弃污染环境的化学剥离法,利用竹子自身黏合剂以物理方式完成塑形。

2006年,王建忠带领研发团队开始攻关。

如何利用物理方式剥离竹纤维?王建忠没有太多头绪,他能做的,只有不断试验。

那段时间,王建忠和团队成员在忠县花桥镇的实验室里轮流倒班、昼夜不停。没有高压器械,他们便用蒸锅、高压锅等工具反复试验蒸煮、压榨。试验到最“疯魔”的时候,为烘干压榨后的竹纤维,王建忠将其晾在家中,将家里的空调暖风全部打开。

2009年,突破终于到来——首个竹纤维自助餐碟问世,并成功申请“植物纤维模型的制造设备及其制造工艺”专利,自制的第一条生产线也在同年建成,公司发展步入正轨。

从机械化,到半自动化,再到智能化,如今,瑞竹公司的自研设备已更新至第四代,其牵头起草的《竹纤维模压容器》产品标准也被批准为国家行业标准并正式实施。

此外,瑞竹公司还携手国际竹藤中心,筹建国家“以竹代塑”创新研究院竹纤维新材料科创中心及国际竹藤中心专家工作站,剑指行业最前沿。

从卖产品,到卖技术,再到如今“卖标准”,可以说,瑞竹公司已经成为“以竹代塑”产业发展中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标杆。

标杆之称于王建忠而言,是莫大的鼓励。但他深知,研发无止境,践行“用竹子让环保一步到位”的道路仍旧漫长,人才引进难、硬件投入大、研发资金紧,仍是忠县“以竹代塑”产业亟待跨越的沟坎。

“就拿人才引进来说,现阶段重庆竹产业方面的专家较少,如何引进并留住相关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最现实的问题。”王建忠表示,目前瑞竹公司准备加强与浙江农林大学、国际竹藤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合作,通过科创中心和专家工作站引进更多人才,加大研发创新力度,为第五代生产线的升级研发,以及新车间建设做好人才储备。

在“以竹代塑”产业领域,还有很多暂时无法解决的难题,但王建忠并不气馁,因为他认为,“只要在路上,就没有什么难题是攻克不了的”。

竹韵悠长

——文旅融合解锁附加值密码

2025年7月9日,忠县野鹤镇笋竹基地。

太阳透过竹叶洒下斑驳光影,竹叶随风擦出“沙沙”的声响。漫步竹林间,翠竹挺拔,竹影婆娑,透着竹叶气息的新鲜空气萦绕全身。

“较上次我来此调研,情况已好转太多。”桂仁意深吸了几口带着清甜的空气,直言此前野鹤镇笋竹基地几乎无人管护,造成笋竹资源大量浪费。而现如今,竹子间隔合理、分布均匀、管护得当,昔日“沉睡”的基地已焕然一新。

突然,一阵摩托车声打破了竹林的宁静。基地工作人员方建兴载着两箱新鲜采摘、菌丝舒展、散发清香的竹荪驶来。

看见是新鲜竹荪,大家都围了过来。

“基地正在小范围试种竹荪、大球盖菇等作物,收成后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卖出去增加收入。”方建兴将箱子再次固定,指了指不远处的一块竹林地。

竹林地里,厚厚的竹叶层下,成群的竹荪正在土里轻轻探出头。方建兴说,再过几天,或落一场小雨,这片竹荪就可以采摘了。

竹产品的附加值,在忠县的山野间不断攀升。

白石镇巴岭村,崔志英背着一筐竹荪行走在竹林小道上,前方不远处就是她工作的地方——“巴曼竹韵”乡村旅游基地。

嗜酒爱风竹,卜居必林泉。古时,文人墨客的庭院中,总会有竹的存在,于他们而言,竹子象征着生命的气节和精神的富足,是“君子”形象的具象化存在。

竹对中国人的含义是特殊的,在巴曼竹韵,古老的“竹”文化被赋予了现代生命力。每年3月至5月的采笋季,游客纷至沓来,听春雨敲竹、采鲜嫩春笋、品全笋盛宴。

“还有鲜香的竹荪面呢。”崔志英笑道。巴曼竹韵的竹荪面颇有特色——将竹荪和入面粉中,擀成竹荪面条,吃下顿觉口感爽韧、鲜香顺滑。

为了长期留住这些鲜美,巴曼竹韵推动“资源变现”向“生态增值”跃升、“含绿量”向“含金量”转变,将鲜笋、竹荪面等附加值产品进行加工包装,让忠县“竹韵”香飘更远。

“烟雨黛山之间,竹海深处有人家。巴曼竹韵为忠县竹文旅融合探索提供了优秀范本。”桂仁意肯定道。

除“巴曼竹韵”乡村旅游基地外,“八斗台”低碳竹海康养基地、野鹤镇笋竹基地等也在加快竹文旅融合的发展步伐。目前,忠县竹文旅年吸引游客可达20万人次。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立于野鹤镇笋竹基地新建的观景台,俯瞰漫山涌翠,忠县竹产业的蓬勃画卷尽收眼底——它以生态为根,以科技和模式创新为脉,贯通种植、加工、文旅全链条。

从山野青翠到百姓增收,从传统工艺到智能智造,从文人意象到沉浸体验,忠县之竹,正以其生生不息的韧性,书写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时代答卷。

编辑:王婉玲 陈诚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