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甘小虎专栏|火车与米线

作者:甘小虎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7 11:39:14

湛蓝的天空下,古老的铁路向远方蜿蜒,联结起云贵高原与红河平原。一百多年过去,红瓦黄墙的车站依旧矗立,月台上悬挂的三面钟早已停止转动。铁轨上斑驳的锈迹,爬满墙壁的花藤与青苔,沉默地记录着时间的流逝。

这里是蒙自,百年前滇越铁路上的重要枢纽站。

1910年,滇越铁路正式通车。通过这条铁路,法国控制了云南的交通命脉,垄断了云南的资源,将云南丰富的矿产源源不断地运往殖民地越南。滇越铁路因此被称作“插在云南的吸血管”,但它也极大改善了云南的交通运输条件。

抗日战争时期,滇越铁路成为中国的关键通道,大批内迁人员和物资经滇越铁路进入西南大后方,保留了民族火种。1946年,中国政府从法国手中收回路权。1950年,滇越铁路由新生的人民政权接管,部分路段至今仍开展货运业务,部分则转型为文旅项目。

一条铁路,深度关联了一个国家的主权与财富,串起了一个地区的过去与现在,见证了一个民族的命运变迁。

历史风云变幻,一些生活方式却历久弥新、代代相传。运营铁路的法国人,抗战西迁的联大师生,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再到今天的我们,到这儿都得吃一碗过桥米线。

过桥米线是一个人的盛宴。十几二十种菜码,荤素搭配,水陆齐聚,五颜六色,煞是好看。它们众星拱月般环绕着比脸还大的海碗,碗里是滚烫的高汤,热气翻腾,金光闪闪。将菜码依次拨入汤中,轻轻搅动,香气如同海浪般扑面而来。最后倒入米线,再用筷子挑起,裹着高汤的米线如同阳光映照的瀑布一般。未等入口,这碗米线已经满足了除味觉以外的所有感官。

但过桥米线的精髓并不在于这仪式感十足的豪华摆盘,而在于汤底和米线本身。肥鸡、老鸭、猪筒骨等新鲜原料历经数小时慢熬,方能成就这碗香气四溢的高汤;优质的本地籼米历经十余道复杂工序,方才化作这爽滑劲道的米线,送到店里犹自散发着清新的米香。过桥米线之所以如此美味,一是真材实料,二是慢工细活,三是对上述两样一丝不苟的坚持和传承。

在今天的蒙自,火车与米线仿佛生活的两面。前者是“快”,代表着效率、奋进和奔向未来的决心;后者是“慢”,代表着当下鲜活而切身的体验和微小的幸福感。今天,预制菜大行其道,快餐化的过桥米线已开始反向“占领”云南,但蒙自这个发源地却仿佛闹中取静的港湾。在这个越来越“快”的社会,一碗慢工细活、需要慢慢品尝的过桥米线,抚慰了人们对新鲜味道的渴望,唤起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