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桂英专栏|糯米海椒
作者:何桂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7 14:51:55阳光把田埂晒得发烫时,老家菜园里的红海椒正挂满枝头,它们是那种又红又长的模样,像被太阳吻透的玛瑙,咬一口是带着生辣的清爽。而糯米呢,在水田里长得白白胖胖,吸足了阳光与养料,尝起来又香糯又柔和。
母亲把新收的糯米倒进大盆里,加清水没过一指泡上大半天,等米粒吸足了水变得胖乎乎、白生生的,就用石磨子磨成粉,放在竹子编的大晒匾里晒干,再撒上适量的盐和花椒粉拌匀。她总说:“盐多了发苦,少了没味,就得这么刚刚好。”
每年暑假,母亲总会抽出几天时间,背着竹背篼去菜市场选海椒。她挑海椒的样子我记得很清楚:指尖在通红的海椒身上轻轻滑过,仔细检查表皮是否发亮,摸起来是否硬挺。她说,这样的海椒“有精神”,发酵起来才够味。遇到蒂部带着点青的海椒,她总会摇摇头:“还差几天时间呢。”选好的海椒拿回家里,母亲坐在小板凳上,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去梗,再用小勺子把里面的籽掏得干干净净。那些红亮亮的空椒壳躺在筲箕里,就像是一排排整齐摆放的红披风,在等着糯米粉来披挂上阵。
装糯米粉是最靠耐心的活儿。母亲握着小勺子,一勺一勺往海椒壳里填,填得差不多了,就用筷子轻轻往里戳,直到糯米粉把海椒撑得满满当当才罢休。阳光透过窗棂落在她手上,银丝在发间闪了又闪。
接下来是封坛。陶瓷坛子早用热水烫过,晾干了水汽,母亲把塞满糯米粉的海椒一个个码进去,层层叠叠像一幅热闹的、丰收的画。等到坛子快满,她才取来几张芭蕉叶,在坛口仔细铺好,再封上洗净的塑料袋并用麻绳把坛盖和塑料袋紧紧地捆扎在一起。“这样才不漏气”,她拍了拍坛子,“等一个星期,保证又酸又香。”最后,她才将装满糯米海椒的坛子稳稳当当地倒扣在一个装有水的大盘子里。
一个星期的等待,是夏天里最甜蜜的煎熬。每次经过墙角的坛子,我总忍不住想掀开看看,母亲却笑着拦住:“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好东西得等。”
开封那天,一掀开坛盖,酸香混着微辣的气息“呼”地涌出来,瞬间弥漫了满屋子。海椒被泡得更红了,捏起来软软的,咬一口,糯米粉酸中带点咸,海椒的辣气藏在糯香里,不燥且香味无穷。母亲总说:“一次最多吃两个,多了怕烧心。”
蒸熟的糯米海椒和腊肉同炒是绝配。腊肉的油香渗进糯米粉里,酸糯裹着肉香,再撒点葱姜蒜爆锅,厨房的香味能引得邻居隔着门缝问:“嫂子,又做糯米海椒啦?”炒好的菜端上桌,椒红、粉白、腊肉金黄,拌着米饭能吃下满满一大碗。连平时挑食的邻居家女儿也会捧着碗追着要:“婆婆做的海椒太香啦!”
每次我看着碗里油亮亮的糯米海椒,我都能读懂母亲的聪明。她把暑天的热烈和土地的馈赠缠在一起封进坛子里,酿成了独属于家乡的、亲情的味道。那味道里,有阳光的温度,有时间的魔法,更有母亲藏在一盐一酱里的巧思。
如今,我也学着母亲的样子做过几次,却总差那么点味儿。可一回到老家,或者把在老家做好的带出来享用,那些味道又齐全了。哎!
原来最动人的美味,隐藏着丰富的情感。思念的味道是家乡的食材、水和空气等一切的综合体验,母亲制作的美味,藏着她的巧思和对子女满满的爱。
编辑: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