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渝“双圈”,未来五年这样干
作者:周宝琴
文章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08-28 08:09:348月26日,四川省党政代表团来渝考察,两省市召开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党政联席会议第十一次会议。
会议分别举行座谈会和成果发布会,听取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情况总结报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十五五”建议实施方案,双核联动联建推进情况……为奋力开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新局面明晰了方向。
题定纲成,乘势而进。今年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第5年,5年来,川渝两地携手并进,推动“双圈”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未来5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激荡出怎样的新变化,值得期待。
01
唱好“双城记”、共建经济圈,是川渝两省市必须担负好的政治责任。5年来,重庆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市委“一号工程”和全市工作总抓手总牵引,四川将其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的总牵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向着“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目标加速迈进,交出了一张高质量答卷。
重要经济中心建设实现新跨越。从战略“一盘棋”,十一次召开党政联席会议,推动“双圈”建设实现高层次协同,到政策“一体化”,联合印发加强成渝双核联动行动方案等100余个政策文件,再到川渝高竹新区、万达开川渝统筹发展示范区等10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加快建设……川渝两地相向而行,不断在西部地区集聚起强大的发展势能,形成发展合力。
5年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不足6.3万亿元,2024年,双城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达到8.7万亿元;5年迈上两个万亿级台阶,占全国的比重由6.3%提高到6.5%以上,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
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实现新进展。加强科技创新,是培养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必由之路。5年来,两地紧密协作,共同搭建了一系列高水平的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为川渝两地以及西部地区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能。
如今,川渝全国重点实验室达到24个,超瞬态实验装置等13个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等创新平台取得一批重大标志性成果。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持续涌现,两地现代化产业也一路向上攀登。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特色消费品等4个产业集群规模突破万亿元,全球2/3的iPad、1/3的笔记本电脑和全国1/10的汽车、1/5的动力电池产自川渝。
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建设实现新提升。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一座城市的舒适度,不仅关系居民生活质量,也是城市生命力所在。近年来,两地持续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携手共建长江、嘉陵江等“六江”生态廊道,完成“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超1300万亩,长江鱼类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长江干流川渝段水质多年保持为Ⅱ类。
如今,川渝两省市常住人口较5年前增加43.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6.1%,较5年前提升4.4个百分点。双城经济圈宜居品质更高、宜业成色更足。
…………
谋划,服务大局;实干,紧锣密鼓。5年来,川渝两地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走过了从开局起步到全面提速、再到深度融合的不平凡历程,各个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为接下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02
2025年是收官“十四五”和谋划“十五五”发展的关键节点,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实施的收官之年。
当前,双城经济圈建设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即将迎来新一轮五年规划期。川渝两地还需继续着眼未来、规划全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乘势而上。
服务大局,把“双圈”发展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谋划。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我国西部人口最密集、产业基础最雄厚、创新能力最强、市场空间最广阔、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面向未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需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锚定发展路径,努力探索出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子。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川渝两地应持续发挥好政策优势、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进一步加快融入共建“一带一路”,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与长江经济带、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实现协同发展、联动发展,更好担起打造“增长极”“动力源”的重大使命。
产业引领,在新质生产力中抢占未来发展高地。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分工体系面临系统性调整,谁能够持续让产业链向上攀登,积蓄未来产业发展优势,谁就能赢得发展先机。
川渝两地首先应放大现有优势,进一步打造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服务、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万亿级产业集群,持续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其次,还需持续抓住“新质生产力”这个牛鼻子,共同谋划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等未来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实施“人工智能+”,为千行百业提升发展质效。
此外,还可进一步扩大成渝中线科创走廊全国影响力,突出“四链”跨区域融合,加快构建高水平创新共同体,做强科技开放合作品牌,营造跨区域协同创新生态。
齐心协力,继续在实干中奋进。兄弟齐心,其利断金。要想取得更大发展,川渝两地还需持续深化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实现同题共答、相向发展。
比如,共同拓展向西向南开放新空间,引领带动西部地区更好服务融入新发展格局;共同提升现代化城市群发展能级,增强中心城市极核引领功能,联合打造成渝主轴经济走廊;共同建设川渝统一大市场,联合推动川渝智能算力一体化,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更好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共同打造品质宜居生活服务圈,携手建设“数字成渝”“美丽成渝”,协同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让双城经济圈建设红利更多惠及两地群众。
五年来,一组组跃动的数据、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脉动清晰可感;未来五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将激荡出日新月异的发展新活力,广袤的巴蜀天地正待你我驰骋。
编辑:李凰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