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做实“三个导向” 让民生幸福有方向
作者:吴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8-29 16:54:00今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外发布,《意见》从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四个方面为民生建设明确方向。导向是行动的指引和方向,广大党员干部当以《意见》为根本遵循,牢牢把握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干事创业、担当作为,让民生幸福有路径、有方向、可实现。
以问题为起点,让为民更具主动性、针对性。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在于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细细倾听、点点回应上,把民生问题找准、做实是做好民生工作的核心。党员干部应端正态度,摒弃“我说你听”的惯性思维,既要向下走进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工厂车间,以入户走访、蹲点调研等方式访民情、问冷暖,也要向上深入网络空间,灵活运用民情热线、三微一端等载体听“吐槽声”、记“心里话”,让民生问题在“面对面”“键对键”中流转。要注重实效,对收集的问题建立台账、分类梳理,明确解决措施、责任主体、解决时限,集中全部力量集中攻坚,真正让问题成为校准为民坐标的“指南针”。
以目标为引领,让为民更具前瞻性、方向性。做好民生工作,必须以实实在在的民生愿景为引领,坚定不移地朝着既定目标奋斗前行。党员干部要深入研读《意见》中每一个板块、每一个措施,结合全国、本地区的具体实践,确切理解其背景内涵、逻辑起点,进而坚持系统观念和全国一盘棋思想,制定切合实际、服从全局、惠及群众的措施。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对既定目标措施,要脚踏实地、持之以恒,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步一个脚印,步步为营,久久为功,不断推动民生事业实现新发展。
以结果为标准,让为民更具务实性、有效性。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以工作实绩和成效为准绳,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评判依据,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党员干部应树立正确政绩观,少些“等风来”的观望,多些“带头冲”的魄力,聚焦就业增收、环境整治、托幼养老等民生关切,建立健全“民需立项—责任包干—过程晾晒—成效评议—整改落实”全周期管理机制,重点关注群众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并及时研判吸收社会期盼、群众意见、基层经验,公布整改措施成效,让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让全体人民更好地共享发展成果。
(作者单位:中共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委组织部)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