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致敬烽火岁月中的“她”力量

作者:胡可妮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1 16:57:14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在长达14年的抗战史中,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抗争中,中国女性从未缺席。从白山黑水到云贵高原,从太行群山到长江河畔,千万女性以柔肩担起千钧重任,用鲜血和生命撕碎“柔弱标签”,在烽火硝烟中绽放血色芳华,铸就了永不褪色的精神丰碑。

致敬血色黎明中催人觉醒的先锋力量。当东北三省沦陷的消息传开,远在粤东的女子以匿名方式将继承的二万五千元遗产悉数捐献给东北义勇军,这份跨越千里的支援成为民族觉醒的先声。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文化战线的女性用斗志昂扬的歌声、掷地有声的文字唤醒民族的觉醒。女作家关露受党指派潜入《女声》月刊,她创作的《春天里来百花香》传唱大江南北,歌词中“不要怕那风狂雨骤”的呐喊,成为无数女性投身抗战的精神号角。16岁的秦怡登上开往武汉的邮轮,在《保卫卢沟桥》的台词中淬炼出艺术报国的信念,激励无数人鼓起勇气,走上前线。12岁的田华加入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在《子弟兵与老百姓》的演出中领悟“文艺为兵服务”的真谛。她们的一首首高歌、一篇篇文字,在精神战场上为民族筑起了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

致敬铁血战场上慷慨赴国难的战斗传奇。有这样一群女性,在民族危亡之际,选择卸下红装换武装,将个人生死与民族存亡紧密相连,拿起武器与侵略者正面战斗,她们的抗战故事是用鲜血和生命写就的。在东北抗日前线,赵一曼的传奇至今仍震撼人心,这位年轻的母亲,忍痛舍下幼子,与抗联的战士们一起在东北平原的群山中与敌人殊死搏斗。在不幸被俘后,经受住了敌人38种酷刑而毫不动摇,临刑前,她给儿子写下遗书:“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这份用铅笔写在烟盒纸上的绝笔,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图谱中最悲壮的注脚。1938年乌斯浑河畔的寒夜,冷云带领的8名抗联女战士用生命诠释了“巾帼何须让须眉”。这群平均年龄23岁的女性,在完成吸引日军火力的任务后,手挽手高唱《国际歌》步入刺骨江水,展现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风骨。

致敬抗战后方撑起半边天的坚韧脊梁。在抗战的后方,那些看似柔弱的女性,在硝烟中编织希望,用柔肩担起生命的重量,她们是织布女工、是护士、是老师,更是战火中的守护者。在延安根据地,359旅女兵连创下人均开荒6.2亩的纪录,她们自织的“三八布”成为根据地流通货币。在重庆,王琇瑛带领协和护校师生建立战地医院,首创“流动血库”技术,使战伤死亡率下降40%,被《新华日报》誉为“黑暗中的生命之光”。在延安保育院,邓颖超、康克清等一群无畏的女性,以母性的坚韧和大爱,为战乱中的孤儿和烈士子女筑起了生命的港湾。她们以超越血缘的母爱,用以生命换生命的勇气,让“家”的概念在战火中延续,让希望的火种代代不息。

今天,历史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千万中国女性在抗战岁月里所表现出的赤胆忠诚、英勇无畏、大爱无私等精神却一代代传承,镌刻在了新时代女性的基因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时代赋予的新任务、新挑战、新要求,新时代女性要以“愿得此身长报国”的忠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大爱,在变局中开新局,在逆境中育生机,以铿锵芳华书写时代新章。


编辑:李云霄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