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智库|以伟大抗战精神照亮伟大复兴之路
作者:高阳 李斌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党课参考》发布时间:2025-09-03 08:22:15●8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牢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奋力攻克那些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新征程上,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只要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民族解放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8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创造出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新征程上,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具有重要意义。
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同心同德、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苟利社稷,死生以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样深厚的爱国情怀,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
中国人民之所以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决定性因素。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广大东北人民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间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殊死搏斗,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一·二八事变爆发后,上海各界民众纷纷组织义勇军、敢死队、救助队协助作战,救助伤员,捐献慰劳金和慰劳品,全国各地民众和海外华侨仅捐给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的款项即达700余万元。日本侵略者被迫三易主帅、数度增兵,结果是损伤1万余人却无法实现速战速决的迷梦。全国各阶层爱国人士得知大片国土迅速沦丧、政府屈辱退让,无不痛心疾首、义愤填膺,流淌在全体中华儿女血脉中的爱国情怀如火山般迸发,群众性抗日救亡运动很快在全国许多城市和村镇兴起,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
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共产党以坚定的抗战意志、全面的抗战路线和义无反顾的抗战斗争,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汇聚成一股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中国共产党深明大义、捐弃前嫌,主动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率先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形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国共产党坚持兵民是胜利之本,提出和实施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在全国抗战开始后就明确提出:“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中国共产党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激发出中国人民的巨大创造力和战斗力,推动形成全民皆兵、全民参战的人民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广泛动员下,各抗日根据地出现“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场景。敌后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游击战的战术战法,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涵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把个人的奋斗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在不同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既一脉相承,也随着国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变化而变化,有着不同的内涵和表达方式。历史已雄辩地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当前,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为爱国主义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只有坚持爱国和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爱国主义才是鲜活的、真实的,这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精神最重要的体现。
砥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中华民族是重气节的民族。这种气节,是“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的人格操守,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是“杀身以成仁”的义无反顾,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从容。正所谓“时穷节乃见”,这种气节,往往在危难关头展现得最为淋漓尽致。
在抗日战争中,有气节的中国人“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以铮铮铁骨写下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杨靖宇以“头颅不惜抛掉,鲜血可以喷洒,而忠贞不贰的意志是不会动摇”的信念,为抗击日本侵略者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赵尚志身负重伤被俘誓死不降,“死也要死在东北抗日战场上”。左权、彭雪枫、赵一曼等共产党员,八路军“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无不展现出为民族尊严而舍生取义的崇高气节,他们都是中国人民宁死不屈的杰出代表。无数中华儿女同他们一样,“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用鲜血和生命为中华民族筑起牢不可破的钢铁长城。中国人民以伤亡超过3500万人的巨大民族牺牲,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以“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高度自觉,坚定“为四万万五千万同胞牺牲自己贡献生命”的决心,率先高举武装抗日旗帜,领导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抗日联军和其他人民抗日武装,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对日作战12.5万余次;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抗击着约60%的侵华日军和95%的伪军,形成对日军占领城镇和交通线的反包围态势,逐渐成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为夺取全民族抗战胜利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砥砺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凭借“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志气,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凭借“不怕压,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贼”的骨气,中国人民彻底摆脱了被欺负、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凭借“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底气,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为一时一事所惑,不为风险所惧”,始终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找到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这条正确道路。
保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矗立着一座座“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英雄丰碑,激荡着一股股“千秋尚凛然”的英雄气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铁血担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壮志豪情,“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悲壮牺牲,书写成中华民族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汇聚起中华儿女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
面对装备精良、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畏惧退缩只能招致屈辱,敢于斗争才能夺取胜利。毛泽东指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我们的方法就是战争与牺牲,拿战争对抗战争,拿革命的正义战对抗野蛮的侵略战”,“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凭借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平型关大捷打破了日本侵略者“不可战胜”的神话、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军的“囚笼政策”、神头岭伏击战给侵入晋东南的日军以沉重打击……中国军民的顽强斗争,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而日本侵略者的士气则逐渐低落。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日本侵略者调整侵华策略,在军事上集中打击和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在政治上采取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针,企图诱使国民党政府妥协投降。1938年12月,由于汪精卫公开投敌,国民党统治集团掀起了一股动摇妥协、反共分裂的逆流。在“国民党投降的可能已经成为最大的危险”的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旗帜鲜明地亮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坚持“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坚持和巩固。毛泽东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按其所抗击的日军和伪军的数量及其所担负的战场的广大说来,按其战斗力说来,按其有广大的人民配合作战说来,按其政治质量及其内部统一团结等项情况说来,它已经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主力军”。他还指出,“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决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
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必须保持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历史告诉我们,党和人民取得的一切成就,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的,而是通过不断斗争取得的。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场艰巨而伟大的社会革命,难免会在新征程上面对风高浪急的重大考验。我们面临的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将伴随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面对前进道路上的涉滩之险、爬坡之艰、闯关之难,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始终牢记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和人民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狭路相逢勇者胜”的斗争精神贯穿于各项工作,奋力攻克那些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险阻,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
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中华民族是历经磨难、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无论遭遇什么样的磨难,中华民族从来没有被压垮过,而是愈挫愈勇,不断在磨难中成长、从磨难中奋起。困难和挑战越大,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战斗力就越强。“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古代神话,寄托着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重要支撑。
抗日战争爆发初期,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重要城市相继沦陷,日本侵略者狂妄宣称“三个月灭亡中国”。当时,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国人民十分渴望战争能早日胜利,然而对于中国能不能取胜,很多人感到迷惘。抗战爆发前,国民党营垒内就一直有人说:“中国武器不如人,战必败”;抗战开始后,又出现“再战必亡”的论调。这种悲观情绪也影响到社会中间阶层和一部分劳动人民。同时,国民党中有一部分人幻想依靠外援迅速取胜。淞沪会战时,有人提出,只要打三个月,国际局势一定会发生变化,战争就可解决。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对坚持长期抗战是十分不利的。
1938年5月,针对“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毛泽东写下《论持久战》,分析了抗日战争的四个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国土小人口少我国土大人口多、敌失道寡助我得道多助),准确地预见到抗日战争由防御到相持,再到反攻的三个阶段,系统提出了争取抗战胜利的依靠力量和战略战术。这使全国人民对抗战的进程和前途有了清晰的认识,极大坚定了全国军民坚持抗战的信心。毛泽东一再教育全党必须坚定必胜信念:“我们的同志在困难的时候,要看到成绩,要看到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抗战胜利前夕,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号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提出“要使全党和全国人民建立起一个信心,即革命一定要胜利”,“要使先锋队觉悟,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的事业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这种事业是正义的、宏大的,而且因为这种事业不是一帆风顺的。”新征程上,我们绝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也绝不能有丝毫犹豫不决、徘徊彷徨。只要坚定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我们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一步一个脚印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变为现实。
(作者分别系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编审、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编辑:黄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