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俞俭专栏|乡村记忆之一:烟火长歌“合作社”

作者:俞俭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3 14:02:10

打瓶酱油,买半斤盐。母亲一呼唤,我就拿起瓶罐往外冲。穿过长长的村巷,到村东头,通济桥下,就是要啥有啥、热闹兴旺的“合作社”。那个年代的供销合作社商店,村里人简称合作社,是提供基本生活必需品的主要渠道,也是人们认识外面世界的一个窗口。时光流逝,儿时的合作社已不在,但它永远留在我的心中。

合作社大概20世纪60年代修建而成,一栋长条砖混结构平房,有几扇玻璃窗,与村里徽派建筑并不协调。前进通顶高空敞亮,松木板地面;后进搭了阁楼,主要用于仓储和住宿;大门向西,两扇木门,淡淡的蓝色漆面;朝东一个院子,几畦菜地,几棵果树。

走进大门,迎面一排好高好宽的柜台,厚厚的杉木柜面刷着红漆,玻璃外立面,两层货架分门别类摆放商品,看得清清楚楚。柜台大约有五六组,最左侧一个曲尺形活动柜台,抬起柜面,方便工作人员进出。隔着过道,与柜台平行有一排高高的货架,三四层都摆满了货物。

思溪村合作社辐射面大,物资丰富琳琅满目、日常所需一应俱全,主要有日用杂品百货,比如针头线脑、毛巾肥皂、锅碗瓢盆、烟酒副食、五金布匹,以及农具农资,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来这里购物。印象颇深的是左边三个大缸,盛着酱油、食盐和散装白酒,大缸上盖着可以半边开合的木盖。有时摆出几个小缸,盛卖榨菜、豆酱,那味道香浓,很诱人。右边货架上竖放着布匹,一卷一卷的黑白红蓝灰花布列队成排,十分抢眼。

当时消费水平低,合作社基本能满足乡亲们吃穿用品需求。三个营业员,平日忙闲不均,闲时坐着抽烟,眼望门口出神,忙时算盘打得噼啪响,收钱拿货动作敏捷。合作社雇请两个挑夫,桂祥哥、哑巴叔灶元,定期半个月到思口乡供销社进一次货,两大箩筐,来回十里路,担子不轻。犁耙、化肥、食盐、大宗布匹,则请拖拉机运来。合作社每月一盘点,一整天不营业,如果家里急用油盐,也可以开窗售卖,灵活应急,方便村民。

逢年过节营业员最是忙碌,农户一年到头辛勤劳作,这时总要添置新物什,买年货,如钢精锅、搪瓷盆、手电筒、毛巾牙膏牙刷、布料、解放鞋、蛤蜊油、年画、煤油,更多是吃的,如油盐酱醋、豆豉胡椒、红糖白糖,还有少见的海带、广片鱼(咸鱼),也要准备一些糖果糕点,如水果糖、饼干、桃酥、冻糖、麻球、炒果、麻花等,主要用来招待亲友来客,也分一点给孩子们尝尝。

过年穿新衣,凭布票剪布,我们叫“扯布”。营业员从货架上取下布匹,放在柜台上,村民说扯几尺就量几尺,拿粉饼划一条线,把布对折,顺着折痕剪下来。记得有一年,合作社来了一批紧俏的卡其布,母亲打算给我做一身新衣裳。收聚一家人布票,哥哥和我踩着厚厚的浓霜来到合作社门口排队等候。那个新年,我如愿以偿地穿上了新衣。

那时商品说起来便宜,但家家户户都没多少钱,不可能经常买东西。不过,乡亲们有事没事常到宽敞的合作社走一走,坐一坐,夏天两个吊扇一开,来吹风乘凉的人更多,一时间这里成了消息总汇。合作社门前平坦,附近人家当作小晒场,早先还有一个凉亭,村民歇脚聊天,后来不见了。冬天营业员也来坐在门口,和村民一起晒太阳。合作社同样是孩童们聚集玩耍的好地方,打纸包、翻皮筋、收集糖、听大人讲故事,看到有谁家称了白糖红糖,赶紧跑去柜台前,踮起脚尖,用手指粘起秤盘里的糖屑,有滋有味地舔吃。

我母亲一年到头很少去合作社,她说没钱就不去张望,只过个眼福,有啥意思呢。印象最深的是,在我上师范前,母亲带着我来到合作社,一口气给我买了很多东西,包括塑料外壳热水瓶、搪瓷杯、毛巾、肥皂盒、百雀羚、小方镜、钥匙串、一把收折的小剪刀,剪了一块白色“的确良”布做衬衫,还特别买了一双“青年鞋”,蓝色鞋面的球鞋,感觉洋气得很、开心得很。平时穿着解放鞋,这下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却是苦了一家人。这些钱都是母亲从邻居家亲戚家借来的,可能要还上两三年。那双“青年鞋”穿了几年,直洗得鞋面发白,露出大脚趾,也舍不得扔。

那时合作社还会收购农特产品,如红薯丝,收购山苍子、茅杆、荆条,收购废旧铁器、塑料。母亲每年都要卖几百斤红薯丝。哥哥和我去砍茅杆来卖,脸上被茅草割出一道道血印。为了价钱卖得高一点,砍几天茅杆,直接拉到五里外思口乡供销社去卖。卖了茅杆,哥哥带我逛供销社中心商店,两大排店面坐落在繁华路口,门前就是通往县城的公路,一边是食品、副食品,一边是布匹鞋帽,物资更加丰富,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哥哥买了两个苹果,我俩偷偷分吃一个,另一个带回家。那苹果的香气,沁人心脾,令人回味无穷,这些年再也不曾找到那种自然香的苹果了。

那时每个乡都有一个供销社,直属县级供销合作联社,合作社是延伸到生产大队的分点,而偏远一点、交通不便的山村有一个代销点。龙山乡仁村代销点设在舅舅家前堂,他身子骨弱,干不了生产队重活,却懂文识字、善良和气,就派他坐了店。一个六尺长小柜台,限了出入的,隔了买卖的,货架上零零星星摆放着香烟、火柴、草纸、铅笔、毛巾,旁边两个瓦缸装着盐和酱油。

代销点大多不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家里缺了要用的,差派孩子跑进店,半斤盐、二两酱油、一盒火柴,通报一声,舅舅不声不响地取了递过,随后拿出卷边翘角的账本,记在那家主人账上,男男女女,谁家孩子,舅舅都一一认得。账一年结个两三次。

代销点大约一个月进一次货,到龙山乡供销社或思口乡供销社进货,来回都有三十多里路,花一整天工夫,舅舅挑一担小箩筐,空空出门,满满回家。他到思口乡供销社进货,必要到思溪村歇一站,看望我母亲,吃个中饭,兄妹经常见面,有时拿铅笔本子给我。舅舅进货一个月进得最多的是盐,逢年过节多了爆竹、红纸、糖果、糕点之类,人口多、用度大的人家,会到乡供销社、村合作社直接购买。

思溪合作社红火的时候,在河对面高岸上新建了一座时尚的平房,门前高高的台阶,格外显眼。合作社整体乔迁,挂上牌子,思口乡供销社派来新人负责。合作社旧址上村民建了新房,新社依然吸引着乡亲们,走过通济桥,时常光顾,聚会聊天。

转眼几年,思溪村兴起几家小卖部、超市,合作社生意大不如前,后来经人承包转为民营商店。岁月已逝,再也没有合作社了。合作社只存在人们的记忆中,村人还是管那个地方叫合作社。仁村代销点也改成了小卖部,舅舅继续坐店,东西比以前丰富多了,生意兴隆,直到他2006年去世。

今天写下此文,等于重回了一趟思溪合作社,重回了一趟少年时光。我忽然发现,合作社在我心中有一个永远的位置!

编辑:刘泳含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