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屋村的“廉动力”
重庆石柱:一盏茶一池水 绘出清风新画卷
作者:马瑗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3 15:28:31初秋时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桥头镇瓦屋村的湖面荡起粼粼波光。沿着马家河漫步,半山腰的民宿小院里飘出土家茶香,艺术写生的学生正将白墙青瓦描进画板。而在村头的廉政文化长廊里,几位老人指着展板上的家风故事对孙辈轻声叮咛:“做人要像这上面的先辈,干干净净才踏实。”
这幅恬静的乡村图景背后,藏着瓦屋村蜕变的“廉动力”。近年来,该村以“三共三廉”为抓手,让清廉种子在田野间生根发芽,结出乡村振兴的甜果子。
支部共建:小院坝解了十二年“山林结”
“多亏了那16场院坝会,我们家荒了12年的林地变成了‘钱袋子’!”村民老马端着一杯老鹰茶,在村委会院坝里感慨道。他所说的,正是瓦屋村双坪组那场跨时12年的林权纠纷——6000亩林地因流转金纠纷长期荒废。
转机来自“1+1+N”支部共建平台的建立。瓦屋村党支部书记刘建明笑着说:“市工商联餐饮商会党支部、村党支部和企业家党支部结对联建,组成了联合调解队。”他们白天钻山林勘界,晚上开院坝会,把民生账本摊在阳光下细算:流转方补足欠款,生态补助金按比例分配,未来收益明明白白写入合同……通过“五事联办”机制(大事共议、实事共办、要事共决、急事共商、难事共解),把林地纠纷列为“难事共解”事项,支部党员带头啃硬骨头,村干部蹲点走访,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企业发展环境更加清朗。
如今,这片林地种满了天麻,30多位村民当上“管护员”,每天可领工资150元。老马和当年的“对头”都成了基地股东,他笑着打趣道:“以前为了林地双方争得脸红脖子粗,现在合伙领分红,这院坝会开得值!”
资源共享:透明账本撬动“金饭碗”
“扫码点一点,村务全知晓!”在瓦屋村务公开栏前,村民向建伟用手机扫了扫“码上监督”二维码。这个曾经在2016年守着鲜鱼馆发愁的汉子,如今成了民宿老板:“以前村里的账目看不清,谁敢投资?现在连集体买扫把都上网,咱心里透亮!”
阳光机制激活了沉睡资源。村里把闲置瓦房、山林、湖面打包成“资源礼包”,通过全县首个镇级资源清单发布,引来龙头企业落地生根。
“三晒三亮”晒出信任,村干部亮家底、亮承诺、亮结果,连民宿收益分成比例都公示上墙;“三级分红”共享红利,企业赚的钱分三份——村集体拿服务费,农户收租金、挣工资、领分红;“艺术唤醒老瓦房”,一栋栋废弃土房变身“再别康桥”艺术民宿,周末时常游客爆满。
实实在在的变化:向建伟的鲜鱼馆升级成民宿后,年收入突破10万元;“再别康桥”民宿老板刘洪森正扩建新一栋瓦房;村里去年接待写生团队3.2万人次,旅游收入超千万。村民编起了顺口溜:“资源进了阳光房,青山变成‘金’山岗!”
基层共治:土家歌舞里的“清风密码”
夜幕降临,广场上村民们摆手舞跳得正欢。“垃圾入箱心敞亮,诚信积分换油粮,公平公正讲规矩,瓦屋处处新风尚……”村民自编歌曲,把村规民约唱进了土家旋律。
瓦屋村的治理智慧,藏在充满“土味儿”的创新中:“诚信存折”兑出好乡风,参加廉政活动、评为清洁户都能攒积分,在“乡村振兴积分超市”换米油;“廉情驿站”化解烦心事,老党员当廉情网格员,用“贵和工作法”调解纠纷,成功率超98%;“全家助廉”树好家风,家长带头讲清廉、守清廉,开展“清廉家庭评选”,传承土家先辈廉洁文化。
刘建明望着河边亮起的民宿灯火,笑着说:“从前‘空心村’,如今客满院。咱瓦屋人认准一个理——清风引路,黄土也能生金!”
编辑:吴曼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