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传玖专栏|北碚:抗战烽火中的文化星火
作者:吴传玖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4 09:22:14嘉陵江水奔涌向前,似是岁月的长歌,永不停歇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往昔;缙云山雾气缭绕,仿若披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在那段山河破碎、风雨如晦的抗战岁月里,重庆北碚,这片原本看似不起眼的地方,却成为一颗璀璨的明珠,在黑暗中绽放出耀眼的文化光芒,成为中华民族危亡之际的文化堡垒,延续了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与文明薪火。
1937年,淞沪会战硝烟弥漫,复旦大学被迫踏上内迁之路。陈望道与师生们在烽火连天中一路西行,车厢里满是颠沛流离的疲惫,眼神中也渐渐多了几分对未知前路的迷茫与忧虑。而待到抵达北碚时,眼前这片土地的质朴与宁静却在他们的心中激起了一丝温暖的涟漪,化作了一份珍视。
老师们白日在简陋的教室里授课,手中的粉笔在黑板上勾勒出知识的轮廓,夜里点着桐油灯批改作业,昏黄灯光下的伏案身影显得格外专注。学生们用炭笔写下抗战文章,那稚嫩的字迹里满是对家国的忧思。
与此同时,郭沫若也正秘密地踏上归国路,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日军的封锁线。抵达北碚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工作中,手中的笔在纸上舞动,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将那些被时光掩埋的文化印记重新勾勒出来。同一时期,老舍先生辗转而来,他的多鼠斋孕育了《四世同堂》前两部的初稿。那斑驳的纸张上,是他对人间百态的深刻洞察,对民族苦难的沉痛书写。他将满腔愤懑化作蘸着血泪的字句,让文字成为了他诉说家国情怀的载体。
缙云山的雾,带着几分神秘与朦胧,在清晨不情愿地散开,露出那被雾气滋养得青翠欲滴的山林。山间的雅舍,成了梁实秋的避难所,这间不蔽风雨的陋室,也是文艺沙龙的中心。来此雅聚的文人墨客们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守护着文化的火种。
北碚的教育,在乱世中展现出顽强生命力。梁漱溟为办勉仁书院,可谓惨淡经营,办学经费主要靠社会支持和募捐,最困难的时候,甚至连结婚时的金银首饰都变卖了,给教师发工资。他那在艰难中深沉而坚定的目光,仿佛能穿透学生的内心,点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陶行知在重庆北碚创办了战时第一所难童学校“育才学校”(后迁至合川古圣寺),他打破传统桎梏,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让教育回归田间地头的实践场景。
抗战胜利后,北碚的文化群星逐渐散去,他们带着各自的故事,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他们留下的精神火种永不熄灭。老舍的《四世同堂》,成为了研究抗战文学的必读书目,书中那些鲜活的人物,让后人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苦难与抗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至今仍是散文教学的经典范本,那细腻的笔触、幽默的语言,如同一壶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
如今的北碚,仍保留着抗战时期的文化印记。缙云山的竹林里,微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仿佛还回荡着当年的读书声,那声音穿越时空,诉说着往昔的繁华。
当我们回望那段岁月,会发现,北碚的真正伟大,在于它证明了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刻,文明的火种也能穿透战争的阴霾,为民族存续提供精神支撑。那众多名流的身影,已化作嘉陵江上的灯火,永远闪耀在华夏文明的长河之中,成为我们心中永恒的灯塔,指引我们在文化的道路上不断探索,永不迷失方向。
编辑:刘泳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