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奉节五马镇:“1+16+3+N”模式织就山区善治新图景
作者:魏时远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4 11:24:14今年夏天,重庆市奉节县五马镇陈营村两个社因持续干旱导致用水紧张,矛盾一触即发,双方互不相让。就在争执最为激烈的时候,陈营村的总管丁德明赶到现场,立即召集两社代表,对照村规民约进行实地勘察,组织协商分水方案。经过一天耐心调解,最终在总管的主持下,两社签订了书面协议,一场可能升级的群体纠纷在田埂间成功化解。这正是五马镇创新基层治理的一个生动缩影。
为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提升基层治理效能,重庆五马镇党委、政府创新推行“一村一总管”制度,构建“1+16+3+N”大调解网络,打造“总管有‘法’说”特色品牌,让小角色发挥大作用,全面提升党建引领下的基层治理效能,实现以“微治理”推动“大和谐”。
建强“生力军”,推动从草根能人到治理专家的转变。大木村总管冉绍锐自豪地说:“以前完全不懂什么是调解笔录,自从当上总管并参加培训后,现在不仅能独立调解纠纷,还能给大家宣传法律法规,感觉自己真的成了‘法律行家’。”这一切得益于五马镇探索实践的“选、育、用”全链条培养体系,持续推动“土专家”向“行家里手”跃升。一是“选”得精准,选拔标准旗帜鲜明地突出“口碑好、经验足、热心肠”三大核心要素,优先从熟悉村情民意、生活阅历丰富、有调解经验的老党员、退休干部及德才兼备的乡贤能人中推选。二是“育”得扎实,五马镇打造了“周一驻庭观摩+月度法治讲堂+案例讨论会”三位一体的立体化培训模式,组织总管定期走进法庭,旁听真实案件的审理与调解。三是“用”得高效,全面推行“一排查二调解三回访”的精细化管理流程,赋予总管矛盾排查员、政策宣传员、纠纷调解员三重身份,让他们主动深入网格,及时宣传最新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编织成一张覆盖全面、响应迅速、化解有力的基层治理网络。
织密“组织网”,实现从单兵作战到体系协同的升级。面对山区地广人稀、资源分散的治理难题,五马镇构建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网络,建立“镇村(社区)”两级调委会,将16名乡村总管全部纳入村级调委会担任特约调解员,打造感知灵敏的前沿哨卡。“1+16+3+N”大调解网以镇调委会为核心,联动16个村调委会,整合法庭、司法所、派出所三大专业力量,并广泛吸纳商会、志愿者等N方社会力量,形成“专业+社会协同”共治格局,专攻复杂矛盾;而“1+16”小调解网则由镇调委会统筹16个村调委会,聚焦化解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等微矛盾。这一纵横交织的精密治理网络,有效整合了分散资源,实现了专业力量与乡土智慧的融合共振,显著提升了山区治理的效能与韧性。
创新“方法论”,推动从单向灌输到多元浸润的转变。在五马镇,热闹的婚宴现场常常可见总管化身移动普法站,手持大喇叭宣传土地管理法、反诈知识等,这样的场景在红白喜事中屡见不鲜。五马镇创新推出“老办法+新媒体+打卡地”普法组合拳,激活乡村法治内生动力。镇里还精心规划建设了2个主题鲜明的乡村法治文化打卡地,由经验丰富的总管现场围绕点选主题,结合具体案例进行释法。这种“你点我讲、以案说法”的模式,将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动故事和现实解决方案,让村民在轻松氛围中获得解决难题的法律指引。
“1+16+3+N”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社会协同的治理体系,更在于培育了一支扎根乡土、熟悉乡情、服务乡亲的总管队伍,为基层治理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