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当代快评 | 对两棵树的“讣告”,是城市治理的温度

作者:龙宣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5 14:47:15

治理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

城市,不仅要有发展的速度,更应有治理的温度。

两棵枯树,值得专门发布公告吗?9月1日,有网友晒出杭州西湖管理方就两株枯柳发布的说明,不仅公布柳树位置、附照片、解释死亡原因、公布补植计划,还主动提供接收公众建议的渠道。

有人质疑“是不是太小题大做”,但更多声音点赞称,“一草一木皆关怀”“西湖的每一棵树都很美”。事实上,这看似微小的举动,是一座城市治理观念的深层转变:从冷冰冰的政府单向决策、民众被动接受,走向尊重公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走向共建共治共享的现代治理路径。

城市治理千头万绪,政府、社会、市民是支撑系统稳定运行的“铁三角”。但实践中,仍有不少治理行为引发争议,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三类认知偏差:一是低估“小事”背后的公众情感与公共利益,认为“枯棵树何须扰民”;二是以“都是为大家好”为由省略沟通环节,忽视“大家的事,应要大家商量着办”;三是过度追求决策效率,忽略了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是衡量城市治理成效更为重要的评判尺度。

治理的有效性,从不取决于政府“做了多少”,而在于“做成了什么”、是否切中民意、赢得民心。城市越是复杂多元,就越需构建渠道畅通、反馈灵敏的民意吸纳机制,越应打造有事好商量、有事多商量的治理共同体。近年来,重庆这座超大城市的现代化治理工作,便始终坚持这一点——

在渝北区民心家园,曾经脏乱差的摊区在接受商户、市民广泛意见进行改造后,变得整洁有序;在九龙坡区,通过“百姓议事厅”,居民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设计者;而在重庆多个景点、学校、医院,市民扫描“社情民意征集”二维码向代表委员提意见已成常态。

说到底,治理的现代化,首先是观念的现代化。它要求治理者真正放下“身段”,摒弃“我比市民更懂”的思维定式,走出文件、会议、调研的“包围圈”,走进街巷人群,向群众求教。

城市,不仅要有发展的速度,更应有治理的温度。而温度正来自对每一份民意的尊重,来自在每一个微小之处所体现的真诚、透明与包容。尊重一棵树,实则是尊重每一个人;关照一片叶,也是在点亮整座城的文明之光。

一棵树很小,但因此而被珍视的整座城市——很大。


编辑:冯驿驭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