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七一时评|让减负真正减到基层心坎上

作者:胡臣瑶 马靖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05 17:21:14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彰显了党中央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的坚定决心,更传递出从“机制优化”向“效能革命”升级的鲜明导向。

基层减负若只停留在“少发文、少开会”的表层,难破形式主义之根。唯有以“人民需求”为标尺,结合数字技术,重塑工作逻辑,才能让减负真正减到基层心坎上。

一方面,要开展“靶向式”思想纠偏。针对“留痕=落实”“材料=政绩”等认知偏差,要组织基层干部走进群众家中、田间地头开展“换位体验”,通过“群众吐槽会”“实绩观摩课”等形式,让干部直观感受形式主义对民生服务的阻碍,从“要我减”转变为“我要减”。

另一方面,要打造“智慧化”减负工具。依托政务大数据平台,整合分散在各部门的报表系统,建立“一表通填、多端共用”的数据共享机制,让基层干部不再为重复填报、多头报送耗费精力;开发“民生实事清单”数字化管理模块,实时跟踪项目进度、群众评价,用数据跑路替代干部跑腿。

基层减负的核心,是让干部从“应付检查”转向“解决问题”。要跳出“拆台账、整材料”的虚功陷阱,以“清单化管理+场景化实干”为抓手,让基层工作回归服务本质。一是“权责清单”划边界,明确基层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杜绝上级部门“甩锅式”摊派任务;二是“减负清单”减负担,对不必要的报表、会议、检查,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三是“民生清单”定方向,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列出微改造、微服务、微治理等任务清单,让干部工作有目标、群众监督有依据。同时,搭建“一线实干场景”,组织干部下沉到老旧小区改造、乡村产业发展等现场,推行“现场办公会”“群众评议会”,用看得见的变化替代纸面上的成效,让实干成为基层工作的“主旋律”。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担当者“松绑加油”。若缺乏长效机制,减负容易陷入“反弹回潮”的困境。对此,需构建“动态监督+激励闭环”的制度体系,让减负从“阶段性工作”变为“常态化治理”。建立“立体化”动态监督机制,比如依托基层治理平台,开设“减负监督哨”专栏,接受干部群众线上举报形式主义问题;组建由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成的第三方督查组,不定期深入基层检查减负政策落实情况,对“变相增加负担”的行为及时通报整改。同时,要完善“差异化”激励考核体系,将减负成效与干部考核挂钩,对因减负后干事创业成效显著的干部,在评优评先、晋升提拔中优先考虑;推行“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干部在减负后大胆探索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新方法,避免“不敢为、不愿为”的现象。通过“监督防反弹、激励促作为”的双重保障,让基层干部既能“轻装上阵”,又能“主动作为”,推动基层治理实现“减负”与“提质”的双向共赢。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