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凤国专栏丨三万里河山(22)岳麓山游记
作者:孙凤国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12 08:59:41时光千载如过风,岳麓山上人匆匆。
岳麓山,南岳衡山72峰的最后一峰,海拔仅300.8米,这座不算高的山,在文化坐标上,却是湖湘大地的脊梁,它承载着千年的历史沉淀与人文精神,宛如一部宏大的史书,每一页都书写着岁月的沧桑与文化的传承。
抵达岳麓山脚下,抬眼望去,岳麓书院的古朴大门映入眼帘。书院古朴典雅,飞檐斗拱、雕梁画栋,散发着浓厚的古韵。大门上“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对联,笔力雄浑,彰显着书院在培育人才方面的卓越成就与豪迈自信。岳麓书院有这份底气和自信,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自创立以来,书院一直是岳麓山文化核心所在,也是湖湘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更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此后,历经宋、元、明、清各代,岳麓书院一直是湖湘文化的重要传播地和学术研究中心。
步入书院,仿佛踏入了历史的长河,连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墨香与书卷气。讲堂内,“实事求是”的匾额高悬,这四字校训不仅是书院治学的精神内核,更是湖湘文化经世致用思想的生动体现。岳麓书院的声名远播与讲堂息息相关,也与一次著名的讲学密不可分。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秋,南宋大儒朱熹为领教湖湘学派的义理,前往长沙访问湖湘学派传人、同为“东南三贤”的张栻。朱熹与张栻相谈甚欢,一起在岳麓书院讲堂讲学论道,为期两月之久,史称“朱张会讲”。由于两人皆是名震天下的儒学大师,天下士子闻风而至,听讲者不计其数,岳麓书院从此名震天下。在这里,儒家经典被深入研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被发扬光大,先后培养出了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等一大批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杰出人物。
岳麓书院承载的不只是文脉,亦是刻在每个国人骨子里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顽强性格。1275年,元军铁骑攻破长沙,岳麓书院数百名书生赤手空拳,以死相抗,无一降者;700多年后的2008年,汶川大地震,四川绵竹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救学生,力抗断墙,身殉学生。谭千秋老师毕业于湖南大学,而湖南大学,便是在1926年由岳麓书院改制而来。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就在同一天,当时的国民政府行政院正式批准:湖南大学从省立改为国立。日军为摧毁我国传承数千年的文脉,对我国的教育场所重点轰炸,1938年4月,日本战机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部分建筑被毁;1941年4月,日机再次轰炸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御书楼、半学斋、静一斋等处均倒塌,文庙大成殿及孔子像被炸毁。天日昭昭,1945年,长衡地区侵华日军投降仪式在湖南大学举行,湖南大学也是全国唯一一所举行抗日战争胜利受降仪式的大学,他见证了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复万里河山”的历史时刻。
走出岳麓书院,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上攀登,便来到了爱晚亭。爱晚亭,中国四大名亭之一,因杜牧的诗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而得名。它坐落在清风峡中,四周枫树环绕、草木葳蕤,站在亭中,举目远眺,虽是夏日,但亦能想象秋日枫叶如丹、层林尽染的壮观景色。
爱晚亭不仅是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更是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方。在这里,革命先辈纵论天下大事,探讨救国救民的真理。那时的他们,风华正茂,意气风发,爱晚亭见证了他们的激情与理想。站在亭中,微风拂面,仿佛能听到当年革命先辈们激昂的话语,感受到他们为实现理想而不懈奋斗的坚定信念。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继续沿着山路前行,沿途古木参天,浓荫蔽日,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增添了山林的幽静。山路两旁,分布着许多名人墓葬,如黄兴、蔡锷、陈天华等辛亥革命先驱者。他们为了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将自己的生命献给了伟大的革命事业。这些墓葬,不仅是对他们个人的纪念,更是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铭记,他们的事迹和精神,如同一座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
峰回路转间,古麓山寺的宏伟建筑便出现在眼前。这座湖南佛教的发源地,始建于西晋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寺内保存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如唐代的《麓山寺碑》,由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撰书,黄仙鹤刻石。碑额篆书“麓山寺碑”四字,碑文1400余言,骈散文体并用,记叙了麓山寺自晋泰始年间建立至唐开元立碑时500年的兴废、修葺、历代禅师宣扬佛法的经过,以及岳麓山的秀丽风光。它是古麓山寺历史的见证,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吸引着众多学者和书法爱好者前来观赏和研究。
离开古麓山寺,很快就登上了岳麓山的山顶——云麓峰。云麓峰上,有一座始建于明代的道观,名曰云麓宫,云麓宫古朴典雅,气势恢宏,走进道观,一股清幽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感到身心舒畅。站在峰顶,俯瞰着整个长沙城,心中涌起一股豪迈之情。远处的湘江,如一条玉带蜿蜒而过,江面上船只来来往往,一片繁忙的景象。长沙城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展现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而岳麓山,就像一位沧桑的老者,静静地守护着这座城市,见证着它的兴衰变迁。
岳麓书院、古麓山寺、云麓宫,儒释道同时出现在规模不大的岳麓山上,体现了岳麓山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文化特色,更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岳麓山的历史与现在、苦难和辉煌告诉我们,发展靠的从来不是拳头和枪炮,唯有多元与包容才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编辑:孙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