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成芳专栏|拓荒者
作者:周成芳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12 10:07:0520多年前,我大学毕业后在重庆中心城区做导游,重庆的报纸上常刊登旅游公司发布的组团信息,却从未出现过“开州”二字。我萌发了一个念头,回到300公里之外的家乡启动本地旅游。
彼时,老县城大规模的移民搬迁即将结束,新城的建设如火如荼且初具城市规模,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和故居已对外开放,具备接待条件。白天,我坐公交车实地考察线路;晚上,我阅读开州历史文化方面书籍。当时,四川成都的乡村旅游“五朵金花”很是红火,又恰好从网上获悉位于开州长沙镇的福城村是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于是我决定将福城村也纳入推介线路中。
许多个夜晚,我坐在电脑前撰写推介开州旅游的文稿,再通过网络报刊向外界传播。一个月后,我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刘帅故里两日游”的旅游路线,办公室的电话终于响起。对方自称是沙坪坝某公司负责人,将组织100多名党员来开州学习刘帅精神,委托我的旅行社安排接待。
辛苦宣传总算有了回音,我既激动又紧张。那时,开州旅游还未起步,一些配套设施尚未完善,这第一个团队怎么接待才更圆满?我每天四处奔波,向相关行业负责人灌输旅游概念,洽谈合作事宜,晚上再回到电脑前撰写讲解词。
一个团队旅游质量的高低,导游起到关键作用。可哪里有专业导游?仔细一想,由我这个老导游牵头,另外两台车只需配两名能讲解开州概况的讲解员就行,行程中的刘伯承同志纪念馆和故居有专门的讲解员,特殊时期只能灵活处理。
接团那天,我凌晨4点就醒了,正式开启接团倒计时模式。上午9点,我带上两名讲解员去赵家高速路口等候。为见证和记录开州旅游史上这“第一桶金”,开州电视台和报社派出骨干记者全程跟踪报道。电视台台长助理也一同前往,她说这是开州旅游业的大事。
11点50分,3辆大巴车驶进赵家高速收费站,电视台的记者们赶紧举起摄像机。我的心跳到嗓子眼,站在路边挥舞着红色的导游旗,另外两名讲解员分别乘上后面两台车,我上第一台车领航。
“欢迎来到刘帅的家乡开州。我是今天的导游周成芳,也是这家旅行社的负责人。”
“你是老板还自己带团啊?”车上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
“今天,开州迎来了第一批以开州为目的地的大型旅游团队。对开州人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主持人手持话筒,微笑着面对镜头解说。
场镇餐厅门前停了3辆大巴车,引来很多市民驻足,都很好奇这些人从哪里来。
第一站参观刘伯承同志故居。故居管理所的负责人提前安排了资深讲解员。游客在故居展厅里聚精会神地参观学习,报社和电视台的记者趁机对我进行采访。
“我做导游七年了,无数次带游客去祖国的名山大川,却是第一次将他们带进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我在镜头前滔滔不绝。
第二站前往长沙镇福城村。村党支部书记激动地向党员干部介绍村子的情况。游客们在村子边走边看,感叹这真是一片希望的田野。
本地两名资深记者也紧急赶到福城村。他俩气喘吁吁地说,刚得知开州来了旅游团队,还将乡村当成景区,太有新闻性了。
“龙珠茶、水竹凉席、冰薄月饼,这是开州三绝,160多万开州人,长年有三分之一在外务工,被称为中国打工第一县……”从长沙镇到县城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声情并茂地讲解,游客听得津津有味。
第二天去参观刘伯承同志纪念馆。为迎接这次团队旅游,讲解员精心准备了好几天。当馆长看到我胸前佩戴的导游证时,欣慰地说:“开州的旅游业终于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行程圆满结束,当3辆大巴车从开州驶出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电视台的记者们扛起摄像机向我走来,要为我制作一个专题片。
几天后,电视台《记录开州》栏目推出专题片《开州旅游的拓荒者》,片末字幕上打出这样一段:在圆满完成客人第二天的行程后,周成芳的旅行社完成了我县接待外地游客的处子秀……
编辑: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