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传承先烈之志 续写时代新篇
作者:李杨智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12 11:13:16八十年风雨兼程,山河已换新颜;八十载精神传承,英雄从未走远。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回望那段烽火岁月,无数仁人志士在民族危亡之际挺身而出、奋起救亡。柳乃夫正是重庆荣昌走出的杰出青年代表。他以29岁的青春生命,诠释了一代青年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成为抗战文化战线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柳乃夫原名赵宗麟。他以笔为枪,撰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本质,剖析国际形势,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化抗战急先锋。
从“杀尽倭奴建国时”中领悟忠诚信仰,赓续许党报国的精神血脉。“若问何日归故里,杀尽倭奴建国时”是柳乃夫写下的铮铮誓言。1931年4月,他在南京中央大学法学院求学时因接触进步书籍被捕。狱中,在共产党员的帮助和教育下,他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完成思想蜕变。出狱后,他改名“柳乃夫”(英文New Life谐音,寓意“新生命”),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紧密相连,并于1934年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启以笔为枪的文化抗战生涯。1939年6月,在山西平陆太阳渡抗击日军战斗中,他不幸中弹牺牲,年仅29岁。遗物仅一枚177师大印和尚未完成的遗稿。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为了这光荣的事业,就是不幸被打死,也是值得的。”广大年轻干部要在理想信念上“拉满弓”“使满劲”,把学习党的创新理论作为“必修课”“终身课”,不仅要“入眼入耳”,更要“入脑入心”,不断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从“俯身大地听民声”中领悟为民初心,赓续鱼水情深的宗旨意识。“不了解百姓疾苦,就写不出真正的抗战文章。”柳乃夫不仅这样说,更这样做。短短几年,战场在哪里他就去哪里,热点在何处他就写何处,先后撰写了《日本大陆政策》《世界往哪里去》《中日战争与国际关系》等多部著作。他主编的《现世界》杂志如黑暗中的明灯,为无数青年指引救亡方向。在担任上海文化界内地服务团团长期间,他带领团员徒步穿越战地,帮农户收割、为军属送信、向孩童讲家国大义。这种与群众的血肉联系,让他的文字更有力量,让抗日呼声真正走进人心。广大年轻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决摒弃“玩心重”、戒除“口大气粗”,把“群众诉求放心上”,深入基层“解锁”民情,用“铁脚板”走出“民情图”,用“真心话”换得“鱼水情”,秉持“土头土脑”、通晓“土言土语”、善用“土法土招”,真正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从“投笔从戎显胆识”中领悟斗争精神,赓续攻坚克难的英雄气概。作为一名二十多岁就已颇具影响力的文化先锋,柳乃夫本可固守“舒适圈”,却毅然响应党的号召,接受董必武指派,奔赴赵寿山部队支援抗战。他放下“笔杆子”,拿起“枪杆子”,既做政治工作、战地宣传,又亲身参与战斗,以文化人特有的坚韧,完成了许多一般军人难以企及的任务。广大年轻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啃硬骨头”、接“烫手山芋”。要“轻伤不下火线”,勇于到重大斗争一线、改革发展深水区、乡村振兴最前沿、基层治理难点中“挑战新副本”,在实践锻炼中“升级装备”“积累经验”“提高技能点”,努力成为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危难关头豁得出来的骨干力量。
从“青春报国正当时”中领悟时代担当,赓续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出身书香门第的柳乃夫,本可安享优越生活,却在民族危亡之际毅然选择踏上救国之路。从偏安一隅的川渝乡野到国际化上海大都市,从热血懵懂的少年到坚定果敢的抗日文化战士,从宁静安稳的后方书斋到硝烟弥漫的烽火前线,他用9年时间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蜕变。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呼唤新一代青年挺膺担当。广大年轻干部要立志“干大事”,而非“当大官”,要主动摆脱“稚气”、增长“才气”、保持“锐气”,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解锁新地图”,以“硬核”业绩展现青春作为,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八秩荣光,照亮来时之路;文骨铮铮,铸就民族之魂。传承“柳乃夫”之志,续写“NewLife”新篇。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广大年轻干部要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动力,在波澜壮阔的新征程中,书写无愧于先烈、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崭新篇章!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组织部)
编辑:刘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