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谭德成专栏|找寻散落在山里的记忆

作者:谭德成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15 10:47:06

退休以后,心心念念的是故乡,一日复一日,未曾间断过。总在梦里头呈现那撑起蓝天的山,奔腾不息的水,行走的云,流淌的雾,还有那稻海麦浪和四季飘着炊烟的小河……

入秋了,天气凉爽,适合出门走走。那天我约上几个老乡,说走就走,从开州城区去我曾经工作过的地方,找寻那些散落在山里的记忆,看看今天的乡村还是否是记忆里的模样。一场秋雨也像有心思一样,跟着高速路跑,陪着青山转。不是抽着绵绵的雨丝,而是在车身上敲着喜庆的雨点,沿途的彩色村庄都被它罩上了朦胧的薄纱,一幅换了人间似的仙境画卷映入眼帘。车上的同行人,也都是这方山水养育长大的,也见证了这里的变化发展。一位同行的老乡拍着我的肩膀,有些激动地半开着玩笑说:“你看,你好多年没有来了,这里的花儿为你笑,这里的鸟儿为你叫,这里的山水为你跳,这里的云雾为你绕……”一阵笑声,心花怒放!

来到临江镇与中和镇接壤的原三合乡时,我兴致勃勃地推开了车窗,一瞬间思绪回到了上个世纪80年代,这里因“竹”而兴,因“竹”而旺,搏浪商海的故事仿佛发生在昨天。那时,走进这个乡的每一个村口就能听见座座院落、家家户户、男女老少“势如破竹”潮水般的声音,织出的竹席远销海内外。每天都是车水马龙,源源不断地运出以竹席为主打的竹制精品,同时又源源不断地运回竹子原材料。尤以,走出来了一批女篾匠,引起了媒体的关注。当年在县委政策研究室工作的我,有幸陪着《万县日报》记者深入这里采访,合作采写的《不靠男人发光的女人们》,还获得过省里的好新闻奖。

雨不停地下着,还越下越大,车开进了去三汇口的峡谷。以前走这段路时,还是铺着碎石的泥结路面,晴天灰、雨天泥,说险象环生也不为过。眼前,刚从水泥路面改造过来的沥青路面,黑油油的,蹚过的雨水,抚平沧桑。转眼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又一村”,站在峡谷顶端的水库大坝眺望,雨幕里呈现出水墨烟雨的静默壮阔景观,听不到风吹山吼、溪流浪波的声音。起伏的群山云不动雾不绕,浩渺的水面像镌刻在玻璃上的一幅中国山水画。此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的意境,给人以无限诗意的遐想。望着那只退役泊岸的船,我又回想起一件往事。在调往万州工作前夕,受命第一次做《乡镇建制调整方案》起草工作,地点就在这座水库的船上。记得起草组几个成员为了不受干扰,吃住在船上,坚持了一周时间。欣慰的是,组织一次性通过,虽苦犹荣。这件事,在后来的工作中一直激励着我。因为这份难忘的记忆,我们就在库岸边上,选了一个临窗望山看水听雨的路边店,吃了一顿鱼餐,变绿的山水,不变的味道。

午后的雨更宁静些了。开车走过当年住过几个月村的天和镇,盘山的路缠着火力坡转,远望笔山,俯瞰天和,一山一景,一沟一景,一弯一景,云雾戴帽,雨水下罩。爬上了山顶后一览又觉众山小,随后进入到了一个有“天生堂”美誉的缓冲溪谷。沿路的人家,像住在“世外桃源”里,最亮的一抹金色,是家家户户或悬挂或堆码的玉米棒子,还有门前那片稻谷正弯着腰的梯田……

下午三点左右,雨仍然没停。双脚踏上九龙山镇三义号的土地上,有点抑制不住的小激动。1976年正在上师范读书的我,随县委工作团被分配在这个村子里,一边参与救灾,一边参与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工作。大半年的时间里,住在农家,爬完了这儿的山,走遍了这儿的户。和乡亲一道,白天忙生产,夜里开会或学习。至今回想起来,心潮难以平静。10年前回到村子里看望过的老支书已不在了。站在旁边的一个邻村人跟我说,那个时候的马队长还在,刚刚过百岁生日。听着,没有片刻的犹豫,撑着雨伞来到马队长的家里。还是那个老院子,还是那个老房子。坐在堂屋的马队长,已不是当年风风火火的壮汉了,他安安静静地坐在那里,特别慈祥。我弯下身子,贴着他的耳朵喊他。他没有反应,但是目不转睛地望着我,双手越握越紧,越握越热……从菜地里赶回来的大女儿连忙遗憾地说,她父亲已经没有听力了。当年马队长把我们当成亲人的那份情感,只好滔滔不绝地说给他的家人听。让人感动的是,已过70岁的大女儿在教师岗位上退休后,又回到大山深处的父亲身边,独自照顾百岁老父亲的日常起居。淳厚的亲情像一坛深埋在地下的陈年老酒,温润而绵长。

雨终于停下来了。继续行进在故乡的路上,眼眶有些湿润,心儿在满目的青山绿水里荡漾。这一程,会更新曾经的记忆,让过去的记忆重新诠释,或增添了新的维度,或被温柔修复。那些时光碎片会焕发新的生机,在夜晚的灯光下悄无声息地驱散生命中的寒意。

找寻曾经的记忆,这是一个非常动人的过程。

编辑:罗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