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的党校,如何为基层赋能
作者:陈维灯
文章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5-09-17 10:01:08核心提示
党校(行政学院)是党领导的培养党的领导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重要部门。除了在中央、省市、区县设有党校(行政学院),重庆的部分区县乡镇街道,还设立有基层党校。基层党校开办在基层党组织和群众的家门口,成为教育培训基层党员、提高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水平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平台——
前不久,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在网上开通了名为“下庄毛相林”的视频号。很快,他的首批“粉丝”来了——云阳县职教中心的52名学生,纷纷点击了“关注”。
云阳的学生,为何成了毛相林的“粉丝”?
今年暑假,这52名学生,沿着蜿蜒陡峭的“天路”抵达下庄。
晚上8点,毛相林走进巫山县委党校下庄校区的教室,为学生们讲述下庄历史。从开凿山路,到铺就脱贫路,再到迈向振兴路,他娓娓道来。讲到动情处,毛相林几度哽咽,台下的学生也红了眼眶,一边拭泪,一边认真记录。
下庄校区是全市首个在村设立的区县级党校分校区,也是全市首个基层党校。
不仅是下庄。
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修订、于今年8月3日发布执行的《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规定,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党(工)委,可以设立党校。目前,重庆部分区县在乡镇、街道、村社就设有基层党校,这些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阵地、教育培训干部和党员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如何?记者对此进行深入走访。
感悟初心使命
整个村庄就是一所党校 已有273162人次在此聆听下庄故事
“哪怕身处低处,心也要望向高处。只要肯拼,总会找到属于自己的路!”统计数据显示,自下庄校区于2022年5月6日设立以来,毛相林已在207期培训班上,向10422人次讲过这句话。
“其实,下庄校区并不局限于有形的阶梯教室,校区与中国传统村落下庄村融为一体,整个村庄就是一所党校。”巫山县下庄党员干部教育研学中心主任邓海波介绍,下庄校区利用传统村落保留下来的土坯房改造出一间有120个座位的阶梯教室、3间可容纳20人至60人的研讨教室和1幢办公宿舍楼,下庄人事迹陈列室、毛相林工作室、愚公讲堂、下庄村史馆、乡情馆、巴渝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下庄馆、下庄工坊和天路五景、下庄水渠、下庄古道、下庄河谷、重庆五里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则是下庄校区的现场教学点。
那么,巫山县委党校为何要在下庄设立分校区呢?
“在成立分校区前,下庄已经是巫山县党员干部党性教育的现场教学点,承担了实践教学功能。”邓海波说,在脱贫攻坚中,下庄的故事和毛相林等人奋斗的精神激励了许多人,近年来还吸引了大批市内外干部群众到下庄学习参观,“因此,我们决定在下庄设立分校区。下庄村的发展变化,就是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主题培训的生动‘课件’,毛相林的事迹更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接续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
如今,已有273162人次来到下庄这座没有“围墙”的党校,聆听下庄故事,感悟“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坚守初心、自强不息”的下庄精神。
今年4月8日,江北区委党校组织了2025年第三期科级干部进修班学员来到下庄开展实地研学活动,通过重走“下庄天路”、聆听先进事迹、交流研讨心得,在实践中锤炼党性修养,强化责任担当。
4月的下庄,悬崖间云雾缭绕,一条蜿蜒的“天路”盘山而上。学员们沿着这条建设耗时7年、由下庄村民用双手和简陋工具在垂直山体上开凿出的生命通道缓缓前行,亲身感受峭壁千仞的险峻与筑路工程的艰巨。路途中深浅不一的凿痕、崖壁间残留的钢钎印记,都在诉说着当年村民们“用命换路”的悲壮历程。
“难以想象没有现代机械的施工条件,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绝境中劈开大山的。”学员们对下庄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宁肯苦干、绝不苦熬”的境界肃然起敬,也对下庄精神的内涵有了更直观、更深刻的认知。
研学结束后,学员们围绕“下庄精神对工作的启示”展开热烈研讨。大家结合岗位职责,分享学习感悟:有人谈到“面对基层治理难题,要像下庄人那样敢啃‘硬骨头’”;有人提出“推动乡村振兴,需发扬‘不畏艰险’的开拓精神”;还有人表示“要把‘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行动”……
回应基层所需
聚焦物业矛盾化解、社区治理创新等丰富教学内容
就在江北区委党校组织干部进修班学员到下庄开展实地研学活动后不久,一堂特殊的党课也在该区石马河街道党工委党校开讲。
主讲人是石马河街道物管办负责人何兰,讲述的主题是“如何化解老旧小区停车难”。
“石马河街道现有商品房、拆迁安置房、单位集资房等小区86个,规划户数10.8万户,实际入住9.4万户,建设规划车位4.4万个,整体车位配比不足1:0.47……”讲台上,何兰针对石马河街道的停车难点一一举例、具体分析。讲台下,50余名来自街道各社区的党员和社区工作者认真听讲,仔细把“干货”记录在笔记本上。
“很实在,收获满满。”
“化解老旧小区停车难问题‘六步工作法’太好了,这给我们社区缓解停车难问题提供了好思路!”
“党校安排的课程针对性太强了,我们缺什么就给补什么。”
……
一堂课上完,50余名学员听得容光焕发。
“石马河街道党工委党校,是全区首个被授牌的基层党校。”石马河街道党建办主任刘红海说,2022年6月,江北区在全区12个街镇和7个重点行业建立基层党校,也是全市首次有区县在所有街镇同时铺开建设基层党校,“除了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保密工作、应急管理、矛盾纠纷化解等培训外,我们还结合街道实际,按基层党员‘缺什么补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针对性地开展培训。”
何兰讲述的“如何化解老旧小区停车难”,正是针对石马河街道高密度、高容积率、超低车位配建比带来的一系列管理难题,专门为社区党员及社区工作者开设的课程。
9月15日下午,恒康茶叶市场,看着进进出出的车辆,钟灵茶叶负责人顾勤说:“现在这一片停车规范多了,客户进出方便了,货车可以开到店门口,我们经营发展的信心增强了!”
半年前,顾勤眼前的恒康茶叶市场还是“一团乱麻”。
恒康茶叶市场毗邻拆迁安置小区明瑜恒康佳苑,由于配套不完善、管理不到位,小区业主和商户之间频频因为停车产生矛盾。
针对这一难点问题,石马河街道依托基层党校,把“深化党建引领化解物业矛盾进小区全覆盖”纳入基层党校的集中培训内容,梳理研究恒康茶叶市场停车难专项治理问题。
通过课堂上充分交流讨论和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街道确定了共管、共有、共建的停车场治理方案。新增车位565个、摇号并公示居民所属停车位、约定15%的临停车位解决茶商需求……一系列措施落地实施,困扰片区十余年的停车乱象终于得到解决。
“石马河街道20余万常住居民中,有超过三分之一为拆迁安置户,矛盾纠纷频发。如何做好矛盾纠纷调解,实现基层治理现代化、智慧化,是我们对社区党员干部培训的重点。”刘红海介绍,围绕街道中心工作和干部教育培训需求,石马河街道党工委党校重点聚焦物业矛盾化解、社区治理创新等完善丰富教学内容,开设党建引领化解物业矛盾、人文精神在社会治理中的深层影响等特色课程,不断提高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推动问题化解
党校教师与基层干部“同题共答”开展群众工作
在铜梁区二坪镇二郎村党支部书记刘亚飞的家门上,挂有一块“中共重庆市铜梁区委党校基层党校教学点”的牌子。去年4月,铜梁区委党校租下刘亚飞住宅楼的一楼,在此设立了铜梁第一所,也是迄今为止该区唯一一所基层党校。
区委党校为何要在村里设立基层党校?
“设立基层党校,既是党校办学的有效延伸,也是在基层做好理论宣传、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的实际需要。”铜梁区委党校教研科科长刘喜介绍,二坪镇既有工业企业聚集区又有农业生产区域,发展很快,基层矛盾也不少,在此设立基层党校,有助于通过这个“练兵场”,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特别是提升化解基层矛盾、助力产业发展的能力。
刘亚飞家门上还挂了一块“中共重庆市铜梁区委党校教师调研实习基地”的牌子。
二郎村二郎庙附近一座500千瓦变电站于2019年建成投用。2020年,因变电站噪音扰民,当地36户村民找到了刘亚飞讨说法。
“当时,我们动员这36户村民进行搬迁,并按当时的政策给予了补助。”让刘亚飞没想到的是,2021年新的搬迁补助政策出台,已搬迁的个别村民要求按新政策给予进一步补偿,“要求没有得到满足,村民开始上访,折腾好几年。”
去年10月,铜梁区委党校副校长李勇来到二郎村基层党校,召集村里的三个党小组成员开党小组会、讲党课,“核心就是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村干部要提升理论水平,提高调解矛盾、解决问题的能力。”
去年和今年,铜梁区委党校副教授胡倩多次来到二郎村基层党校,召集镇村干部和党员代表以及上访的村民代表座谈,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和相关政策,探讨问题解决办法,“经过多次沟通和交流,几户村民已不再上访,相关问题也在逐步解决。”
在二郎村基层党校的帮助下,这起困扰刘亚飞等人多年的信访问题最终得到成功化解。
刘喜注意到,《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中明确指出,党校(行政学院)科研工作应当密切关注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理论研究、对策研究,重点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加强重大现实问题研究,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推进党的理论创新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
“二郎村所在区域以平坝丘陵地形为主,主导产业有柑橘、柠檬、水稻、油茶及蔬菜。无论是地形地貌还是产业特征在铜梁都有代表性,调查研究这里的问题,对党校咨政工作很有帮助。”刘喜说。
目前,铜梁区委党校正在研究的“农排问题”,其调研对象之一就是二坪镇的排灌设施。
今年夏天,二坪镇大部分区域出现灌溉问题。李勇带队对二郎村及周边的排灌设施进行了摸排调查,发现全镇8个排灌设施中,仅有两个能够正常使用,“存在的主要原因就是设施老旧、无人管护,导致农排线路故障等。不仅是二坪镇,在铜梁大部分农村区域都面临类似的问题。”
针对发现的问题,铜梁区委党校正在起草调研报告。李勇希望,在二坪镇的调研成果,能够推动铜梁全区农排问题的解决。
“学得及时,学得解渴。也能面对面接触群众,发现问题。”采访中,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和党校教师表示,基层党校不仅成为提升基层党员干部综合素质的“充电站”,也为推动开展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对诸多问题的解决和矛盾化解也在发挥着重要促进作用。
记者手记>>>
基层党校走“新”更走“心”
基层党校建到了“家门口”,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更是理念的革新。行走在重庆的乡村与街道,基层党校正以多元形态融入党员群众的日常,成为理论传播的“扩音器”、能力提升的“充电站”、矛盾化解的“润滑剂”。
下庄的“无墙党校”将整个村庄变为鲜活课堂,天路、水渠、村史馆都是教材,毛相林们的奋斗故事成为最动人的党课;石马河街道党校精准对接群众停车难等治理痛点,以“缺什么补什么”的务实课程为干部赋能;二郎村教学点则既是培训基地也是调研前线,教师与党员同题共答,共同破解农排设施故障等现实难题。这些探索打破了传统党校的时空限制,让教育走出教室、对接地气。
“新”在形式,“心”在实效。基层党校的生命力,源于对群众需求的真切回应。它不仅是理论宣讲的平台,更是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枢纽。当党校课程与社区治理、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当教师与学员共同寻找政策与民意的契合点,教育培训便不再只是单向传授,而成为激发基层活力的源头活水。
期待更多基层党校持续创新机制、丰富内涵,既用新技术、新方法拓宽教育边界,更用真心、真情服务党员群众,真正成为扎根基层的思想堡垒、治理创新的重要支点。
编辑:赵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