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十四五”时期重庆民营经济发展亮点纷呈

作者:杨骏 罗斌 李俊晓

文章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5-09-18 15:41:54

发布人

施崇刚 重庆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

王 进 重庆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谢华民 重庆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新闻发言人

李雪松 重庆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谭明智 重庆市璧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

主持人

何 涯 重庆市委宣传部新闻发布处处长

9月18日,重庆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了“十四五”期间重庆民营经济发展的相关情况。

民营经济是重庆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是重庆的宝贵资源。“十四五”期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从1.48万亿增加到1.98万亿;占GDP比重由59%提升至61.6%;民营市场主体数量从290.1万户增加到367.3万户,在全市市场主体中占比达97.8%。

5年以来,重庆民营经济发展还有哪些亮点?

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

当前,重庆正深入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民企对其贡献明显。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施崇刚介绍,过去5年,我市民营企业在科技创新等方面主要有4个成效。

一是多项关键技术实现突破。民营企业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前沿领域,突破多项“卡脖子”技术。比如问界M9凭借科技创新连续9个月稳居50万元以上豪华车型销冠,打破国际品牌长期垄断格局;鑫景特玻自主研发的纳米微晶玻璃应用于华为高端手机及国产大飞机C919,填补国内空白等。截至2024年,全市民营科技型企业达6.9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8042家,占全市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9.55%和91%。

二是产业链协同深化。民营企业深度融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等领域形成研发、生产、销售、服务等各环节的完整、高效、深度融合的产业链配套格局。已培育赛力斯、东方鑫源等18家行业领军企业,平伟实业、再升科技等40家产业链主企业。九龙坡区形成千亿级轻合金材料集群,实现全链条本地化生产。新铝时代科技为比亚迪提供电池盒箱体,配套率占其供应链40%;莱宝科技突破超薄玻璃加工技术,为全球笔电品牌提供核心部件。

三是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赛力斯、隆鑫通用等8家企业建设细分行业产业大脑,打造汽车智能视觉检测、智能工厂协同制造等“AI+制造”场景22个,带动产业链协同转型。累计建成6家未来工厂、24个智能工厂、112个数字化车间,企业运营成本平均降低22.7%,生产效率提升57.6%。

四是绿色制造体系完善。民营企业积极践行“双碳”战略,资源循环利用生态加速形成。截至目前,建成国家级绿色工厂170家、绿色园区16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18家,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

重庆三个案例入选全国“万企兴万村”优秀案例

市工商联党组成员、二级巡视员谢华民介绍,去年11月,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西部片区现场会在我市忠县召开。今年4月,“石柱县桥头镇陶然居瓦屋小镇项目”“涪陵区红酒小镇旅游度假区项目”“巫溪县营养餐食材集中加工配送项目”等三个案例入选了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首批优秀案例。

谢华民介绍,“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在国家统一部署下,由全国工商联等部门共同发起,旨在动员广大民营企业通过村企结对、产业投资、就业带动、消费帮扶等多种方式,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自2021年行动启动以来,全市已有1.1万余家民营企业实施兴村项目1.3万个,产业投资总额达635.25亿元,捐款捐物27.65亿元,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科技强农兴农和农民增收致富,取得了村企互惠、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

目前,重庆已经在“万企兴万村”上打造了五个平台。首先是会企联村平台。制定工商联系统企业家执委和所属商会“结对帮村”专项方案,实现所属商会和市县两级工商联执委企业联村结对全覆盖,引导11605家民企对接6035个村。

其次是产业对接平台。我们组织开展“知名民企区县行”等系列活动,为企业投资提供精准指引。目前已举办产业对接会40余场,促成腾讯、京东等全国知名民企在彭水、巫溪开展产业帮扶。推动重庆三峡云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采取“公司+村集体+基地+农户+研发”模式,在云阳、开州、奉节等10余个区县建设中药材核心基地2.5万亩,带动3万余农户增收1.4亿元。

另外搭建人才返乡平台。通过深化“回报家乡”专项行动,常态化举办区域间民企的对接联络活动,积极推动“渝商归渝”。例如,举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合作大会”,推动四川省重庆商会会员企业返乡投资近30亿元。

同时还有消费进乡平台。鼓励商会和企业采取“以购代帮”等方式,直接采购农产品,帮助解决“卖难”和“价低”问题。通过“渝货进山东”“农鲜直采”及各类商会采购渠道,实现消费帮扶金额超过20亿元。

最后是服务支持平台。联合相关部门和金融机构,强化政策支持和金融服务,统筹财政补助资金13亿元支持民营企业参与乡村特色产业集群建设。推出“联企兴村贷”“榨菜贷”“柑橘贷”等专项金融产品,提供信贷支持16.63亿元,切实为企业纾困赋能。

鲁渝协作推动民营企业发展

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施崇刚表示,民营企业是东西部协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重庆市和山东省工商联建立“省级联席会商+地市对口衔接”机制,将推进民营企业投身鲁渝协作作为东西部协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推进产业转移、强化资源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方面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首先是推进产业协作。定期举行“齐鲁民企巴渝行”等品牌活动,组织协调300余家山东企业赴渝考察,推动69家山东企业落地重庆,投资总额达41.62亿元。引进寿光农发集团、汇源果汁等龙头企业,助力涪陵榨菜、奉节脐橙等产业集群发展,带动种植面积超286万亩。建立“山东品种+重庆基地”“山东样板+重庆特色”模式,推动沂蒙冬蜜桃、烟台秋月梨等38大类159个优质品种落地重庆,共建种养殖产业园、物流园等93个特色产业园区,精准培育巫溪老鹰茶、城口老腊肉等特色产业。

其次是深化资源互补。发挥两地产品特点和市场优势,开展“渝货进山东”“忠州佳品入鲁”、联动“流量网红”直播带货等系列活动,近2年销售额超过6.6亿元,促进了两地消费协作升级。与全国各地10余省市山东商会开展合作,拓展渝货出山至东盟及“一带一路”市场。协调民营企业和基金会等向重庆14个区县捐赠教育教学物资3000万元,推动山东民企为重庆培训乡村人才1.04万人。

三是突出共同发展。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抓手,推动山东93家企业和重庆企业一起,结对重庆87个村,产业投资14.64亿元。打造“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鲁渝行”品牌,建立鲁渝青商组织长效对接机制,每年定期互访开展产业链对接。根据山东各市和重庆区县产业匹配情况,15余个区县先后在潍坊、临沂、德州等市举办系列鲁渝产业协作投资洽谈会,山东省近200家知名企业参会,达成投资意向10余个。组织山东省百余家企业来重庆考察交流,“寿光蔬菜”西部输出中心、丰都红心柚大健康产品项目等一批项目达成合作协议。

创新实施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十百千万”培育工程

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王进介绍,按照市委统一部署,重庆系统推进“新时代渝商培养计划”,推动实施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十百千万”培育工程,初步形成了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青年企业家培育体系。

一是织密“一盘棋”组织网络,打造青商成长“共同体”。我们着力打通市、区县两级青年商会组织脉络,目前全市工商联系统建立青商组织40家,实现市、区县两级全覆盖,吸纳会员近6000人。通过建立两级常态化联系工作机制、设立全市青年企业家交流合作中心、联合开展青商成长沙龙和青商主题荟等赋能活动,构建起“上下贯通、协同联动”的工作格局,为年轻一代搭平台、聚合力、促发展。

二是构建“雁阵式”培育矩阵,建强人才培育“梯队链”。深入实施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十百千万”培育工程,明确以培育“十名领军、百名精英、千名骨干、万名新锐”为梯队目标,建立了结构清晰、分层分级、动态管理的青年企业家人才库,目前已遴选入库培育对象超过2500名;联合多部门构建“政治引领+能力提升+资源对接”培育赋能矩阵,开展了包括专题培训、实地考察、专题讲座、成长沙龙等在内的赋能活动20余场,合力推动青年企业家能力素质整体提升。

三是强化“红岩魂”红色教育,系好廉洁从业“风纪扣”。近年来,我们开展“渝商微课”、红色研学、廉政教育等系列活动90余场,覆盖5000余人次;引导年轻一代积极投身“万企兴万村”和公益慈善事业等。开展2025年“新年第一课”走进廉政教育基地系列活动,发布《年轻一代健康成长倡议》,强化依法经营、廉洁从业意识,自觉践行亲清政商关系,护航青年渝商健康成长。

民营企业清廉建设取得实效

市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李雪松表示,引导民营企业加强清廉建设是近几年我们所推动的重要工作,目前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是“提质+扩面”,形成全域推进“聚合力”。构建市委统一领导、市纪委监委机关监督指导、市工商联牵头落实、多部门联动赋能、民企和商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清廉民企与商会建设的工作指引、评价指标、实操手册及基层创新成果培育办法,建立“最佳案例、优秀实践案例、入库重点企业”三级培育推广体系,逐步实现5214家执委企业和1844家商会全覆盖,并试点推动条件成熟的执委企业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目前,全市38家民企和商会案例获评清廉重庆建设最佳案例和优秀实践案例,400余家纳入市级重点培育库,持续拓展行业、园区与产业链清廉矩阵。

其次是“数字+合规”,创新风险防控“防火墙”。“研发推出“企业合规字典”,将1.75万部党纪国法拆解为38.7万条义务、21.4万条风险及7.7万条激励,为企业提供智能化合规应用场景与数字解决方案,实现业务场景与合规要求精准匹配。同步设立民营企业合规、信用、知识产权3个专业服务站,发布合规建设与廉洁风险防控指引,特别针对制造业、医药健康等重点行业领域,细化专属风险点和防控措施。

再次是“法治+金融”,激活企业发展“廉动力”。实施民营企业家法治素养提升行动,组建法律服务团,开展法律进民企、进商会等活动。2021年以来,全市工商联系统举办法治宣传600余场次。联合重庆农商行创新推出“渝廉贷”,提供“三优先一增值”专属金融服务,即:优先配置差异化贷款利率定价政策、优先提供无还本续贷服务、优先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供涵盖存款理财、结算管理、手续费用减免的一站式增值服务。并将优惠与清廉评价挂钩,使“清廉合规”成为企业可用的“信用资产”。截至2025年6月末,获评最佳案例、优秀实践案例的民营企业在该行贷款余额达25.3亿元。

璧山区“企业之家”获评全国优秀案例

璧山的“企业之家”于2019年11月正式投用,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有专职工作人员8名,是璧山服务民营经济的核心载体,它也获评全国优秀工商联“2024年度工商联助力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优秀实践案例”。

璧山区委常委、统战部部长谭明智介绍,近年来,璧山围绕“搭平台”“建机制”“转作风”“拓内容”持续发力,着力构建全链条全领域服务体系。一是搭平台。璧山依托“企业之家”打造了璧山区新型政企互动线上平台,整合“企业吹哨·部门报到”、96006服务热线、“璧山政企通”等服务功能,开发“璧商荟”小程序,将涉企数字化资源“一端接入”“一网打尽”。

二是建机制。璧山依托“企业之家”组建统筹协调、督查督办、领办接办、助企服务等4个专班。其中,统筹协调专班由区工商联负责日常运行,督查督办专班由区纪委监委机关负责涉企问题线索查处,领办接办、助企服务专班由涉企行业主管部门负责问题收集处置。今年1—8月,共收集企业诉求2318个、办结率超98%、满意率达100%。

三是转作风。璧山依托“企业之家”搭建“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服务网络,区级领导轮流坐班,常态化走访联系200余家重点企业、45家商会,2000余名助企服务员深入企业一线,提供“一对一”“一对多”全覆盖精准服务,为企业送政策、解难题、助发展。

四是拓内容,涉企活动由“单一”变“多元”。璧山依托“企业之家”开展政企会商、政策讲堂、人才招聘、企工维权等活动1000余场,为企业提供了优质衍生服务。比如,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配套”“新质生产力”等主题开展“湖畔沙龙”活动,邀请产业、学校、科研机构三方专家共话发展;又如,在全市率先设立法治营商(产业工人)服务站,为200余家企业化解合同纠纷,为180余名产业工人追回欠薪。

编辑:赵真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