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铭记“九一八” 做追光、聚光、发光的新青年
作者:陈世茂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19 14:06:3694年前的9月18日,一声巨响打破了东北土地的宁静,中华民族开启了长达14年的浴血奋战,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用行动捍卫民族尊严、用鲜血诠释民族精神、用生命挺起民族脊梁。凛凛英魂,青史不泯。硝烟散去后,中华民族始终不忘伤痛、保持警醒、矢志向前,从体育赛事无数个金牌纪录的累积,到科研领域一道道技术封锁的突破,再到九三阅兵展示出的底气实力,我们坚信中华儿女必将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生逢盛世,青年干部更应以史明志、奋发自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做追光、聚光、发光的新青年。
铭记“九一八”,就是要感悟“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精神,追寻信仰之光。“我们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90多年过去了,杨靖宇将军在林海雪原中发出的这句呐喊,依然振聋发聩。这位年仅35岁的抗联将领,在严寒冰雪中孤身奋战五个昼夜,胃里仅存枯草、树皮与棉絮,却始终紧握步枪、死守阵地,用生命践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铮铮誓言。虽然抗日战争的烽火早已散去,但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无数英烈以热血书写的抗战史诗,至今仍是激励广大青年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的精神源泉。历史与实践一再证明,理想信念如同思想之“钙”,青年干部要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就必须把握方向坐标、明确“往哪里干”,坚守价值原点、弄清“为什么干”,扎根群众土壤、铭记“为谁而干”,把对党忠诚融入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始终保持“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定力。
铭记“九一八”,就是要感悟“守到最后一弹子”的坚韧气概,凝聚奋斗之光。就像当年死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面对强敌环伺、弹尽粮绝,仍以血肉之躯筑起防线,战至最后一刻。他们用生命兑现“与阵地共存亡”的誓言,彰显中华民族在危难之中血战到底的英勇意志,这种拼搏精神,并不会随着时间而褪色,它早已熔铸为一代代中国人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精神基因。“好事尽从难处得,少年无向易中轻”,在当前“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的时代浪潮中,青年干部要展现青年的担当,更应从抗战精神中汲取力量,始终保持攻坚克难的锐气和斗志,在工作中敢于啃硬骨头、涉险滩,把重担子当做举重器,把拦路石当做磨刀石,始终以事事放心不下、处处细致入微的责任担当,做好本职工作;以知重负重、直面挑战的昂扬斗志,磨炼干事本领;以“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的魄力,走好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
铭记“九一八”,就是要感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品格,散发奉献之光。回望抗战岁月,有无数平凡而伟大的身影——或是舍家为国的战士,或是毁家纾难的百姓,还有隐蔽战线上隐姓埋名的英雄。他们甘当基石、不计名利,以朴素信念撑起民族救亡的脊梁,这份奉献并非一时冲动,而是源于对家国命运的深切关怀与对人民利益的坚决守护。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更应传承这样的“孺子牛”精神,像当年英烈守护山河那样,坚定守护群众的利益。要扎根基层、服务人民,将个人追求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在平凡岗位上践行“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要时刻惦记百姓冷暖,常怀为民之心,多做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少做一些花上垒花的虚功,推动政策时多问一句“群众满不满意”,化解矛盾时多想一层“群众难不难”,真正把初心使命转化为“为民造福”的一桩桩实际行动。

编辑:李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