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重庆国资国企改革之“力”

作者:唐余方 许幼飞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4 07:52:00

编者按:9月9日,重庆市召开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推进会。重庆市委书记袁家军出席会议并讲话,强调紧盯目标,持续攻坚,久久为功,纵深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取得新成效,持续提升履行战略使命能力,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强劲动能。

全国在保业务规模最大的担保公司在渝诞生,中国物流集团与重庆物流集团携手合作,重庆水务环境集团跃居“中国环境企业营收前50强”第一名……一批标志性成果,生动书写了重庆国资国企改革的崭新篇章。
重庆市委六届四次全会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关键变量,确定了“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其中,国资国企改革被放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位置,成为全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主战场。
一年多来,重庆打响了一场直辖以来最大、最艰苦的国资国企改革攻坚战。回望这段历程,它不仅是组织架构调整、资产优化的结构性变革,更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系统重塑,彰显了敢闯敢试、勇于担当的改革精神。
持续的攻坚,让重庆国资国企逐步积厚成势,迈上高质量发展新跑道。今年上半年,市属重点国企利润总额同口径增长10%,累计盘活资产账面值627.7亿元,完成市级重点项目投资747.89亿元,重组整合后的15家市属重点国企利润总额同口径增长37.8%。
当前,重庆国资国企改革已进入攻坚吃劲的重要阶段。9月9日召开的全市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工作推进会强调,全面提升国资国企创新力、控制力、竞争力,为全市“十四五”圆满收官、“十五五”顺利开局作出更大国企贡献。
发展无止境,改革不停步。重庆国资国企正以系统重塑实现凤凰涅槃,把改革势能不断转化为发展动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注入强劲动力。

提升竞争力
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2025年9月8日,成渝高速氢走廊暨氢能产业“四企”(国企、央企、民企、外企)联动推进大会在重庆举行,40项合作机会清单发布,投资总额超过80亿元。
从成渝高速氢走廊首座加氢站投运、首批氢能物流车鸣笛发车,到“四企”联动氢能产业联盟成立,一系列重磅举措,宣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氢能产业发展迈入新阶段。
在这场新兴赛道的竞逐中,重庆国资国企始终是关键推动力。
大会现场,重庆高速集团发布《成渝高速“氢—电”走廊协同发展行动方案》,重庆化医集团发布制氢能力提升计划,重庆机电集团发布加氢、储氢高端制造装备……这些新动作,不仅是企业层面的经营布局,更是国企主动把发展坐标对准“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主导力量。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承载着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这决定了重庆国资国企既要做强自身竞争力,更要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上展现更大作为。
正因如此,重塑国资布局体系、增强国企服务中心大局的能力,成为这场改革的鲜明特征。
通过战略性重组、专业化整合、市场化转型,重庆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民生保障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实施了五批次19组战略性重组。
截至2025年6月底,五批次19组集团层面完成重组,市属重点国企数量由51家整合为33家,全级次法人由2024年初的2260户压减至679户。重组整合与“瘦身健体”并进,重庆国资国企布局更加合理,功能定位更加突出。
与此同时,重庆还围绕“国之大者”和“发展所需”,在功能定位上实施精准改革:出台《关于市属国有企业重塑功能定位、聚焦主责主业、打造精干高效总部、加强子企业管控、建立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的实施意见(试行)》等文件,明确将33家市属重点国企按产业发展、功能保障、金融服务、文化产业、投资运营五大功能类型进行划分,国企的发展赛道更加明晰,使命职责更加聚焦。
一批具体案例,为这场深刻的改革提供了有力注脚。
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战略性重组以及专业化整合,将主责主业拓展为基础设施投融资、能源投资运营和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在铁路、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中发挥了关键保障作用。
拥有5家5A级物流企业和果园港、万州港、珞璜港等14个现代化港区,运营重庆“四向”国际物流通道……重组后的重庆物流集团成为开放通道建设的“主力军”。
重庆三峡担保集团吸收合并兴农担保、进出口担保两大国资担保企业后,成为全国在保业务规模最大的担保公司。通过整合,重庆三峡担保集团进一步重塑功能,其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在保规模均突破千亿元。
事实证明,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只是规模上的“瘦身健体”,更是功能上的“强筋壮骨”。重庆的国企正从传统的区域型企业,转型为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的“排头兵”,以更强的竞争力书写改革发展新答卷。

提升创新力
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9月5日至8日,2025世界智能产业博览会举办期间,来自庆铃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的氢动力重型卡车成为展会焦点。
氢能是一种绿色高效的清洁能源,对于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意义重大。
作为重庆本土国有企业,庆铃集团敏锐捕捉到这一发展机遇,将氢能产业列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突破口——携手德国博世集团组建400人规模的研发团队,集中力量攻克自加湿、低温冷启动等多项关键氢能技术,相关核心指标提前5年达到国家2030年技术路线图目标。
在极端环境测试中,庆铃氢动力重型卡车的性能得到充分验证。
今年2月,该车型在新疆挑战2300米高海拔、零下43℃极寒及241公里长上坡的复杂环境,历时13小时成功完成900公里穿越,成为国内唯一征服天山的氢动力重型卡车。一个月后,在西部陆海新通道“氢走廊”贯通测试中,该车型以49.6吨载重完成往返2600公里运输,吨公里氢耗仅1.9克,刷新行业极限。
“我们已掌握氢燃料汽车领域12个方面的核心技术,获得108项专利,推出的四大系列整车具备氢耗低、寿命长、安全可靠、集中控制、超级热管理五大领先优势。”庆铃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宇光称。
从庆铃集团的探索不难看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已成为国企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因此,在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中,重塑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巩固国企的创新主体地位,是非常关键的一环。
无论是支持国有科技型企业运用股权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加大对科研骨干人员的中长期激励,还是发挥渝富集团、重庆科技创新投资集团、重庆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三大平台的关键作用,推动科研成果加速转化,抑或是开展“四链”深度融合市属国企先行试点行动,都旨在提升国资国企的创新驱动能力。
因此,除庆铃集团外,重庆其他国企也纷纷结合自身产业优势,在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道路上积极探索。
重庆水务集团积极推进智慧水务建设,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供水、排水、污水处理等全流程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实现了水资源的高效利用与精准管理。
重庆机电集团构建“集团研究院(科创分公司)—产业工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三级金字塔式创新体系,其下属的重庆水泵厂有限责任公司,通过数年技术攻关,成功解决高温、强辐照条件下材料、腐蚀、流体激振等关键难题,研制出国内首台第四代核电铅铋堆主泵样机。
……
在今年8月发布的“2024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市属国企共有22项科技成果获奖,涵盖智能制造、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保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科技成果,不仅标注着国企在重大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也折射出它们紧紧围绕“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的坚定步伐。

提升控制力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今年上半年,重庆市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成绩亮眼:实现营收34.71亿元、同比增长11.58%,利润总额1.04亿元、同比增长346.02%。
这是改革重组带来的质效跃升。
重组前,原市农投集团和重庆粮食集团旗下子公司多以原料供给型、初级加工型为主,产业链条短,产品形式较为单一,附加值不高,竞争力普遍偏弱。
重组后,新的市农投集团不断提升产业链集中度、供应链协同性,推动生物育种、种植养殖、产品加工、贸易流通、终端销售、物流配送等全领域布局优化,对整个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和调节能力明显增强。
无独有偶,重庆新华出版集团通过“内部资源集约+外部资源引入”的发展模式,重组内部出版资质与发行网络,推动产业链一体化运作,正从内容供应商转变为知识服务商。
整合重组后的重庆文化旅游集团,则集聚景区、酒店、游轮、旅行社、文旅服务、智慧旅游、演艺文创等业务板块,形成“全资源、全要素、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布局,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展现出更强的统筹调控和资源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了对重庆文旅产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
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不仅体现在企业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掌控力和话语权,对全球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突破的把控能力和引领能力,也体现在监管层面对国有资产的科学管理。
只有双向发力,国资国企改革才能真正见效。
在监督管理层面,重庆不断重塑风险防控和监督体系,并创新推出“国资智管”系统,让1901户市级和区县国企实现穿透式、精准化管理。
在风险防控方面,“国资智管”系统通过银企直联,实现企业账户数据“T+1”自动上传,梳理国资国企资金、债务、决策等核心监管指标60余项,建立“大额对私支付”“疑似重复支付”等8个资金风险预警模型,形成对融资、债券、担保等企业债务的全生命周期监管,实现对企业资金链风险事件100%实时监测。
围绕全市“三攻坚一盘活”改革突破任务,“国资智管”系统依托智能推演模型对止损治亏、资产盘活等任务进行实时监测,与财政、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多跨协同,对进度落后企业进行智能预警调度。
……
通过这些探索,重庆实现了国有资产“管得住、盘得活、用得高效”。这种由企业端到监管端的双重提升,不仅为重庆国资国企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根基。


编辑:唐余方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