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崇伟专栏|骆崃山上的守塔人
作者:施崇伟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4 11:40:202007年秋,我刚调任中国广电江津分公司总经理,第一次去骆崃山发射台。那座海拔1038米的孤山悬在云端,发射台像一颗钉子钉在悬崖边,是保障山下20余个镇街、80万群众信号畅通的“生命线”。车停在山脚,徒步爬最后一段陡坡时,远远便看见机房门口立着一个瘦高身影——工装袖口已磨出毛边,手里攥着本记满设备参数的旧笔记本,见了我就快步迎上来:“我叫邹光友,守这儿的。”他比我小一岁,说话带着江津山里人的憨直。谁也没想到,这一相识,便是将近二十年的交情。山高水远,我们却从未断过联系。
第一次进机房,我就摸清了光友的性子——“轴”得很,眼里容不得半点“信号隐患”。当时台里正在调试新的地面数字电视设备,他蹲在机柜前,万用表举得胳膊发酸,额头上的汗滴进密密麻麻的线缆里,也没肯起身歇会儿。我劝他:“差 0.3分贝,老百姓看不出来。”他头也不抬:“咱看得出来。信号差一分,心里就虚一分。”那天忙到暮色漫进机房,他才从厨房端来两碗热汤面,就着山风吃。他说自己21岁来这座山,一守就是18年,同事换了一茬又一茬,只有他没挪窝。我问他孤不孤单,他指了指窗外渐亮的星星:“机房灯亮着,山下电视就亮着,这不就是伴儿?”
2014年我调去重庆前,没跟光友打招呼。后来听同事说,年末公司开总结会,他坐在台下,盯着主席台却没见到我,散会时拉住人就问我是不是调走了。
几天后,我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光友站在门口,身上裹着件洗得发白的棉袄,鞋上沾着山路的泥,手里拎着个布袋子,局促地搓着手说:“您走了我都不晓得。”布袋里是他在山上种的土豆。那天我们在楼下小饭馆找了个角落,听他聊着“新塔的信号很稳”“冬天背柴油比以前省劲了”。
从那以后,每年我都要抽时间回骆崃山。春天野杜鹃漫山红时,他会带我去巡查发射塔,爬塔时他走在前面,膝盖因常年受潮犯了风湿,每登一步都要扶一下栏杆,却还不忘回头叮嘱:“您慢些,这节台阶下雨天滑。”冬天雪封山时,我们就在他的值班房烤火,他拿出自家腌的腊肉,煮一锅热气腾腾的火锅聊天。他话少,听我讲城里的新鲜事时,眼睛亮得像天上的星星;聊到设备故障时,又立刻皱起眉头,连说“当时应该这样排查”,那股认真劲儿,和我初见他时一模一样。
后来,光友评上了2021年度“感动重庆十大人物”。颁奖晚会在重庆电视台演播大厅举行,我特意提前到场,在后台见到他时,他穿着新买的夹克,手还紧张地攥着衣角。晚会结束后,我拉他去吃夜宵,点了他爱吃的水煮鱼。其间,他总盯着手机看天气预报,说骆崃山夜间可能下雪。吃到一半,他突然站起来说:“不好意思,我得回去了。”我劝他住一晚明天再走,他却摇头道:“雪天铁塔容易结冰,我不在山上,心里不踏实。”那天他连夜赶回了骆崃山,通宵守在机房。
这些年,光友获得的荣誉越来越多,每次拿到奖状,他都会第一时间拍照发给我,语气里带着点不好意思:“又让您操心了。”我总回复他:“这是你应得的,我替你高兴。”
去年我再去骆崃山,“守塔人小屋”已经建好了,墙上挂着他穿坏的胶鞋,玻璃柜里摆着他用了十几年的维修工具。他指着一张2008年雪灾时背柴油的照片,笑着说:“那天总共背了100公斤,走一步滑一步,还好没耽误老百姓看春晚。”
下山时暮色四合,回头望见发射塔的航标灯已亮起,红光明灭在云层里。突然想起他曾说过的话:“我们广电人啊,就像这点微光。单个看不起眼,但千千万万微光聚在一起,就能照亮整个夜空。”
是啊,这世上哪有那么多惊天动地。不过是一个个普通人,择一事,终一生。光友用三十六年守护着一座山、一座塔,守护着千家万户屏幕里的欢声笑语。他就像山巅那盏永不熄灭的灯,安静地发着光,却让看见的人,都有了前行的勇气。
汽车拐过最后一道弯,发射塔的光晕渐渐隐入群山。但我知道,那束光永远亮在那里——亮在云深之处,亮在岁月之巅,亮在人们心灵最深处。
编辑:杨东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