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通道何以让“腹地”变“前沿”
作者:刘成国 周神青 冯驿驭 吴曼祯 李云霄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5 07:45:002025年8月5日,即将结束休假、前往越南胡志明市工作的重庆小伙蒲俊,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的超市买了几大包纸巾。
“国产纸巾在越南很受欢迎,在当地是比一般产品贵得多的‘奢侈品’呢!”蒲俊自豪地说。小伙有所不知的是,他即将带往异国的纸巾,部分原材料源于他的故乡重庆。产自重庆永川的竹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专列被源源不断地发往广西制纸企业;产自广西的纸制品,又穿上越南语、泰语等包装,通过多种方式出口至东盟国家。
小小一张纸巾,竟能书写国内省区市产业协作、共谋国际经贸发展的故事。而在宏阔的西部版图上,西部陆海新通道,这条承载着时代使命的物流动脉正蓬勃跳动。
近年来,随着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重庆、贵州、广西等通道沿线省区市以通道建设为支点,撬动区域发展破局突围,让通道从蓝图变为实景。承载着“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战略通道”、“连接‘一带’和'一路’的陆海联动通道”、“支撑西部地区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陆海贸易通道”、“促进交通物流经济深度融合的综合运输通道”使命的西部陆海新通道,正加快重塑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推动西部内陆地区从“腹地”加快转变为“前沿”,书写着新时代西部对外开放的崭新篇章。
枢纽筑基:“中枢引擎”激发通道活力
2025年7月6日,盛夏的重庆,火辣辣的阳光洒在长江上,波光粼粼。
在重庆果园港,货船或靠岸卸货,或满载出发;码头上集装箱有序堆放,高大的场桥往来吊运,无人集装箱卡车穿梭其间。
越过码头,在距此约2公里的果园港场桥操作室,重庆果园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操作部副部长胡万琪一手握着操作手柄,一手握着鼠标,在电脑程序的辅助下远程操作场桥,高效完成集装箱装载工作。
“过去,我们在距离地面24米高的场桥驾驶室里工作,操作场桥靠的是眼力和经验。”胡万琪说,“现在,我们坐在远程操作室里,靠的是手柄、鼠标和电脑程序。”
近年来,果园港因地制宜推动智慧港口建设,提档升级场桥远程操控系统、无人集装箱卡车等智能设备,不断提升港口运行效率。以场桥为例,过去,1名司机只能操控1台场桥;现在,1名司机可以远程操控多台场桥同时作业,轻松“拿捏”数十吨重的集装箱。
探索不只是在果园港。在重庆团结村中心站,全流程信息化追踪系统让卡车停留时间不断缩短;在重庆无水港,数字化运输“一码通”服务让企业免去办理繁杂手续……重庆枢纽的转型升级,正加速放大西部陆海新通道的“时空压缩”效应,使原本受制于山水阻隔的生产要素碰撞出新的组合可能,为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价值起点在于物流,但绝非止步于物流。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刘名武认为:“一条通道既要有喜人的物流效率,也要有稳定的货源。货源越稳定,通道的物流成本越低,就能吸引更多企业参与,通道才能更繁荣。”
当前,重庆不仅当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组织的“中转站”,更为通道供给体系注入“重庆造”产品支撑的中枢活力。
2025年8月,重庆通过西部陆海新通道公水联运模式,将一批汽摩产品经跨境公路班车发往越南,这标志着重庆GMS(大湄公河次区域)国际道路运输实现首发。
“重庆造”以多种途径走向东盟国家的背后,是重庆现代制造业发展为西部陆海新通道提供稳定货源,注入物流活力。近年来,重庆加快推进“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2024年重庆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3%,其中?汽车?产量254.01万辆,同比增长9.4%。
与之呼应的是,今年1月至6月,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累计运输货物74.6万标箱,同比增长76.9%。截至6月底,班列运输货物品名已由去年同期的1157种增加至1236种,涵盖电子产品、整车及零部件、机械、小家电、食品等数十个大类。
突围向新:抢抓机遇撬动“发展支点”
离开热情似火的重庆,沿着西部陆海新通道一路向南,来到“十万大山”环抱的贵州。
在贵州贵阳南编组站,只见一批来自贵州磷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化肥被整齐地装载在西部陆海新通道铁海联运班列上。不久后,货物将由贵州发往广西北部湾港,并在当地换乘货船,前往菲律宾。
如此场景,对贵州磷化集团物流中心副主任、贵州安捷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书来说已是常态。
贵州磷储量丰富,能广泛应用于化肥、汽车锂电池、建材、医药等多个行业。“贵州出产的磷肥不仅持续供应我国主要粮食产地,还远销东盟国家、美洲等地,是贵州最重要的出口产品之一。但过去,贵州磷肥外运面临诸多制约。”张书说。
贵州磷肥出口主要依赖铁路运输。传统的铁路运输易受车次调度、线路规划的限制,部分情况下还需经其他省区市中转。
“今年4月,我们首次以集装箱整列班列、‘图定班列’(固定时间、固定路线、固定车次)模式,将磷肥发往广西北部湾港,与传统运输方式相比,运输时间大幅缩短,还节约了10%左右的物流成本。”张书介绍道。
作为全国唯一没有平原地形的省份,建设外向大通道是贵州的夙愿。
2017年,贵州与重庆、广西等地签署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南向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前身)框架协议。2019年,贵州又与重庆、广西等省区市签署共建西部陆海新通道框架协议,也就是在这一年,西部陆海新通道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后,贵州遵义率先与重庆组建负责西部陆海新通道区域运营的企业,推动两地区域协同发展。紧接着,贵州省多式联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入陆海新通道运营贵州有限公司,参与打造西部陆海新通道海铁联运班列品牌……
数据显示,2024年,贵州进出口总额862.4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其中,出口总额579.3亿元,增长11.3%;进口总额283.1亿元,增长18.5%。
价值赋能: “向海经济” 驱动区域变革
2025年7月17日,在广西北部湾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钦州港,远处天空湛蓝,海浪跳动;近处,1271辆产自重庆的长安汽车在码头上整齐排列。
不一会儿,这批汽车通过跳板、斜坡,依次驶入“长发隆”滚装船。接下来,船只穿越南海、印度洋,航行约4700海里,把这批汽车送达沙特达曼港、阿联酋杰贝阿里港。
长安汽车在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中东市场表现亮眼,备受消费者喜爱,同款车型在当地售价显著高于国内。构建一条更高效、成本更低廉的物流线路,成为企业拓展海外市场的关键突破口。
“滚装船是业界普遍认可的汽车海运方式。相较于其他船只,滚装船装卸效率高,可通过斜坡或跳板实现车辆、集装箱等轮式货物的直接进出。”北部湾港钦州码头有限公司业务部经理助理袁秋红介绍,“此次长安汽车依托滚装船出海,比传统运输方式节约4—10天运输时间,节省物流成本超过8%。”
事实上,为支撑长安汽车规模化出海,钦州港已于今年4月开通滚装外贸航线,7月17日的航次更创下航线单次运载量新高。
一条南向大通道,打通了“渝车出海”的新路径,为“西部造”产品出海创造了更多可能,更为广西区域发展注入无限活力。
长期以来,广西面临产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等困境。这里虽沿边、沿海,但受周边发达地区虹吸效应影响,物流、人流、资金流往往绕道而行,致使广西经济总量在沿海省区市中居于末位。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把握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这一重大战略机遇,将通道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成为广西在新时代的必答题。
通道的陆海转换枢纽,落子广西北部湾港。为此,广西着力提升北部湾港这一通道陆海转运枢纽的综合能力,推动建设钦州U型工艺布局的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推动钦州港船时效率达221.9自然箱/小时,较开港时提升227.2%。数据显示,2024年,广西北部湾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900万标箱,海铁联运班列年开行量突破1万列;2025年一季度,广西纸制品、云南肥料、重庆电脑及零部件等产品经广西北部湾港出口分别增长45.9%、44.5%、232.2%。此外,2026年将开通运行的平陆运河,将再次缩短广西南宁到钦州的出海距离,彻底改变广西临海但没有江河直通入海的现状。
重庆社会科学院国际经贸与物流研究所所长马晓燕认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不局限于物流功能单一维度,更系统考量其对沿线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辐射带动效应。”
在加速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广西正以通道为轴完善沿线产业布局,发展附加值更高、产业结构更科学的“向海经济”:南宁以“人工智能+”为引擎,培育1500余家创新企业,形成人工智能产业高地;钦州借力临港优势,吸引新材料、显示科技等企业集聚,打造“向海经济”新支点;崇左深耕跨境合作,推动“广西造”加速走进东盟国家……
再次回到钦州港,海浪轻拍,骤雨在码头上留下的积水倒映着高大的、繁忙的岸桥。溯源而上,在贵州“十万大山”里,一辆辆运输磷矿的卡车在公路上奔驰,驶向铁路港;在重庆喧闹的都市街区,来自文莱的海鲜、越南的榴莲与消费者见面……
西部陆海新通道就像一条奔腾的动脉,将内陆腹地与广袤世界紧密相连。通道不仅改写了西部地区传统的出山跨海路径,让西部内陆腹地成为开放前沿,更以物流带动经贸、以通道激活产业,为区域发展注入澎湃动能,让西部地区加快追赶发展的前沿。未来,重庆、贵州、广西等通道沿线地区,将继续沿着这条开放大道延伸辐射半径,以更高效的多式联运网络、更紧密的经贸合作,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的新征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编辑:冯驿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