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
作者:文丰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8 07:49:00德者,本也。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在干事创业中磨砺奋斗人生,在为民造福中升华道德境界”。道德并非空洞的口号,它必须在具体的、指向他人的行动中得以体现和检验。“为民造福”就是最直接、最崇高的道德实践形式。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为民服务与道德升华的内在统一,为广大党员干部在火热的事业、具体的服务和为民纾困解难的实干中不断升华道德境界指明了方向。
一、在扎根群众中深化道德认知,升华“人民至上”的价值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决定了“人民至上”是党员干部政德的最根本的价值内核。陈云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人最愉快的事,就是参加革命,为人民的利益而斗争。”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人民至上”始终是其核心执政理念和根本价值追求。这一理念贯穿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体现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政策实践、制度设计和奋斗目标中。这一理念的坚守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赢得民心、引领民族复兴的关键密码。
从本质上看,为人民谋幸福是最高尚的道德追求,但道德追求并非“悬空之物”,脱离群众的实践,道德认知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有深入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倾听真实诉求,体察民生疾苦,做到“身入”更“心至”,才能准确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在基层当中的具体表现,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人民利益的内在一致性,从而在思想深处牢固确立“人民是阅卷人”的政绩评判标准。党员干部要将抽象的“人民”概念转化为具体的、有血有肉的服务对象,在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中,真切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责任分量;要通过来自群众实践的价值认同,将“人民至上”从政治要求内化为道德自觉,实现价值立场的根本性升华。
二、在无私奉献中提升道德境界,升华“无我之境”的精神追求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无我”境界和担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党员干部的殷切期许,更是总书记本人“以身许党许国、报党报国”的真实写照。共产党人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全部奋斗就是为了人民的利益。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本质上就是一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奋斗史。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将个人利益、小团体利益融入集体利益、人民利益之中,由此,中国共产党人的道德视野更加开阔,格局更为宏远。
“无我”是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崇高境界,也是政德修养的至高追求。为民造福的实践,必然要求党员干部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苦与乐、得与失的关系。具体而言,广大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境界,把做显功和做潜功结合起来,久久为功,绵绵用力,不贪一时之功,不图一时之名;要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勇挑重担,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落实;要严守纪律规矩,管好自己、管好家人亲属、管好身边工作人员,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三、在破解难题中锤炼道德意志,升华“担当作为”的实践品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干事担事,是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价值所在。党把干部放在各个岗位上是要大家担当干事,而不是做官享福。”为民造福绝非易事,必然伴随着矛盾、挑战和风险。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党员干部必备的政治品格,也是高尚政德在实践中的集中体现。担当精神是检验政德成色的“试金石”。从大的方面来说,当前,改革发展进入深水区,民生领域的难点、痛点、堵点问题往往牵涉到利益格局调整,触及深层次矛盾,解决这些问题需以“人民至上”为根本坐标,必须直面问题、动真碰硬,敢于负责、一抓到底。往小了说,担当作为也体现在日常工作的一点一滴中,体现在党员干部对职责的恪尽职守和对事业的极端负责中。党员干部必须要坚持原则,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歪风邪气面前坚决抵制,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求真务实、狠抓落实,把惠民政策、利民举措不折不扣落到实处,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追求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同时,党员干部要让忠诚、担当、奉献、清廉、公正、仁爱等品格在服务人民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锤炼。
为民造福的实践,是党员干部涵养政德、升华境界的必由之路。实践是道德提升的根本途径,立足新时代新征程,党员干部必须自觉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将“小我”融入“大我”,在解决发展难题、增进民生福祉的火热奋斗中不断砥砺初心、锤炼党性、提升境界、强化担当,以崇高的政德修养凝聚磅礴力量,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贡献。
作者:重庆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共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副总编辑
编辑:曾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