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快递进村后,乡村为什么变了?

——重庆创新打造“邮运通”服务乡村振兴综合服务体系观察

作者:王雪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9 07:28:00

9月,30万亩巫山脆李树郁郁葱葱。

身处重庆市巫山县曲尺乡权发村综合便民服务站,村民罗发爱突然想起前不久脆李成熟的震撼场景。

朝前看——

地里,机器狗背着新采摘的脆李“哒哒”纵横;天上,无人机驮着刚装筐的脆李“嗡嗡”来往。远方,脆李专机满载新包装的脆李“隆隆”待飞;近处,各式运输车装着新打包的脆李“嘀嘀”前行。

这还是从前那个需要果农凌晨摸黑摘李,再走山路、挤渡船,才能将新鲜脆李担到县城叫卖的小山村吗?

向后转——

来自天南海北的包裹将货架塞得满满当当;将发往五湖四海的快递铺得满地都是。快递员搬着大包小包一波接一波地进,村民抱着宝贝接二连三地出。

这还是从前那个收发快递需要“凑够一批”,再折腾半天到镇上、城里,才能实现寄递的小山村吗?

生于斯长于斯,罗发爱有些不认识自己的家乡了。

村子变的,何止是这些?

当一种名为“邮运通”的,集寄递物流、农村电商、普惠金融于一体的新业态新模式将数以万计的城与乡相连,当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进村“最后一公里”被有效打通——这场早已超越寄递物流本身的变革,正重塑着农业的生产方式、农民的生活方式,为重庆乡村振兴写下全新注解。

“最初一公里”通了

巫山脆李,关键在脆。

从小山村零星种植的小果子,到成为种植面积达30万亩的“中华名果”,巫山脆李靠的就是脆。

脆,是时间的刻度,晚送达一天,口感就要差一截。于是每到脆李成熟时,巫山20万余名果农争分夺秒,只为让脆李出村越快越好。

过去,罗发爱凌晨三四点就要摸黑起床,打着手电筒在果园摘得一两担脆李后,须马不停蹄往山下赶,再乘坐最早的渡船到县城叫卖。奈何千般小心抵不过一路颠簸,行至县城时,脆李往往裂口不少。“李子出村不畅,卖不起价。”

随着巫山脆李声名鹊起,拓展全国消费市场大势所趋,但这势必会增加运输环节和时长,更难保证脆李之脆。怎么办?

“我们也曾尝试空运外售,但所需时间也不短。”巫山县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陈恢毅说,在巫山机场通航前,脆李须经过约9小时的陆运,才能抵达重庆江北国际机场,再转运至各大物流公司的机场进行分拣;巫山机场通航后,虽为脆李从产地直飞提供了条件,但脆李主要种植在海拔400米的果园当中,要将其运至海拔1700米的巫山机场,也要在崎岖山路上耽误一个多小时。

巫山脆李远行第一步被卡,揭示农产品出村“最初一公里”的核心障碍:环境上,交通不便、冷链缺失导致运输低时效、高损耗;机制上,成本高、集货难致使小批量难以对接大市场。

优质农产品如何跨越障碍,从田间地头顺畅出村,走向广阔市场?仅“摆平”物流远远不够,一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革呼之欲出。

2024年5月,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推进“邮运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行动计划》。同年7月2日,重庆“邮运通”启动仪式、2024年“邮运通”极速鲜邮航专机首飞仪式在巫山机场举行,标志着这项多跨协同、融合发展的创新性改革正式启动。

何为“邮运通”?

这是重庆为助力乡村振兴而探索的“交邮商供快”融合发展的新业态新模式——它打破部门壁垒,集寄递物流、农村电商、普惠金融于一体,整合交通运输、邮政、商贸、农业、供销、快递等多方资源,既健全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又优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最终推动重庆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

在“邮运通”机制下,交通运输、邮政、农业农村、商贸、金融、财政等部门组成工作专班,构建起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社区)跨层级共治体系,让农产品出村和工业品进村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实现“四流合一”。

巫山,成为“邮运通”首批17个试点区县之一。

改革的成效立竿见影:机器狗运输编组将坡地果园运输效率提升3倍以上,人力成本压缩近30%,实现了“田间果园—邮政寄递点”无缝衔接;无人机运输队突破长江两岸的地理空间限制,将过去果农靠船载李过江的30分钟缩短至3分钟,使南北两岸由天堑变通途;脆李“邮航专机”接力运输,将脆李由三峡库区转运至南京,确保全国今日下单,明天见“李”。陆路整合顺丰、京东等各快递企业的32辆冷藏车,构建起16条直达重点城市冷链专线,满足500公里半径内城市群“次日达”需求;水路开通巫山大昌至湖北宜昌的直达水上航线,探索黄金水道新路径。

巫山脆李出村难题由此破解,实现了全国1000多个城市“24小时鲜运直达”。

“最后一公里”畅了

重庆特色农产品一刻不停地飞向天南海北,来自五湖四海的工业品也源源不断地涌进重庆乡村的犄角旮旯。

2025年7月14日9时,一辆申通快递车驶进巫山县寄递物流共配中心,一包重达7.5公斤的狗粮快递被卸了下来。

分拣车间里,邮政、京东、顺丰等9家快递企业的分拣线忙碌不停。虽属申通,但因无法配送至村,这包狗粮被分拣员搬进“邮政通”共配分拣线。

10时,狗粮抵达曲尺乡寄递物流共配中心。

11时,狗粮被搬进贴有“邮运通”标志的“村村通”车,邮递员驾车驶向权发村综合便民服务站。

12时30分,村民李芳骑着电动车载着心爱的小狗,将狗粮驮回了家。

一包来自千里外的狗粮出现在小山村,这非同小可。

由于农村寄递物流布局分散、快递业务量小、运输耗时长,成本远高于城区,因而大多快递企业不愿下乡进村,“最后一公里”问题在农村地区亟须解决。“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邮政的优势是寄递范围广、直抵乡村,‘毛细血管’作用强。快递企业的优势是数量多、体量大,但‘渗透力’不强。”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重庆市分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陈洪涛说。

在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和重庆市邮政管理局的推动下,一场遍及重庆17个区县的“邮快合作”应运而生:城区范围内,各快递企业有能力自行配送的包裹,自行负责;距离远、难以送达的下乡进村包裹,单独分拣后转由邮政统一代送。

就这样,曾经“进村难”的包裹,搭上邮政的“顺风车”顺利进村。

惊喜不止于此。

“邮运通”像一根纽带,把多部门的力量拧成“一股绳”:交通运输部门协调客运班车代运快递,解决运输运力问题;邮政管理部门搭建县、乡、村三级寄递网络,筑牢物流基础;农业农村部门对接农户特产,打通产业渠道;商贸部门培育电商主体、拓展销售市场,让农产品卖得更远;供销部门整合闲置资源,推动零散农资配送服务升级;金融部门推出“邮运通贷”“邮运通骑侠保”“邮运通护农保”等系列定制化金融产品,加大涉农金融服务供给力度。

这股合力,不仅补上了农村末端物流的短板,更建起了“啥都能办”的综合便民服务站——“最后一公里”的内涵,从单纯的“快递进村”,延伸到了“服务到村”。

每周三,大足区龙水镇高坡村综合便民服务站热闹非凡。

直播间里,高坡村党支部书记、村综合便民服务站站长朱天友奋力将村民的土鸡蛋、折耳根等农产品销往全国;办事大厅里,村干部忙着将村民背来等着售卖的藠头、竹编工艺品等土特产归档、记录;寄递区里,快递员专心地将小山堆般的产品打包、贴单。

从外看,建筑未变,里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过去,这里是简单的村委会办公室,实行“邮运通”改革后,这里因地制宜融合建设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和便民服务中心,并延展农村电商、生活缴费、普惠金融等便民服务功能,实现“一站多能”“N站合一”。

“以前寄递、办事、购物,要到镇街、需进城,现在取个快递顺道就能办成多件事。”

“以前高坡村的土特产从未走出龙水镇,现在售往全国不说,邻镇的樱桃、菌子都成了直播间的常客。”

“以前寄1公斤土特产要花8—12元,现在只要2.8—6元。”

“目前我们已帮助村民直播带货10万余元。”

……

有了“邮运通”,村民卖货更易了,办事更便了,成本更低了,收入更稳了。

“邮运通”打通的“最后一公里”,从来不是一条简单的物流线路。它是把政务服务、农资供应、农产品销售、普惠金融等“打包”送到村民家门口的便民通道,是让分散的农户对接大市场的产业桥梁,更是让乡村与城市贴得更近的纽带。

“我们要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邮运通’品牌,推动具备条件的区县实现‘邮运通’模式全覆盖。”重庆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何庆说。

“背后千万里”稳了

“最初一公里”不再卡壳,“最后一公里”愈发顺畅,“邮运通”撬动的,是重庆乡村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大变革——曾经的地域性存在,正跃升为全球性节点。

这“背后千万里”的连接,让乡村与世界紧紧相连。

空间突破,肉眼可见。武隆高山番茄利用空空联运模式,3小时直达北京餐桌;奉节脐橙通过“邮运通+电商+冷链”,成功销往新加坡、泰国等10余个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国家;潼南柠檬借助“邮运通”渠道,48小时抵达泰国。曾经困在村里的农产品,如今不仅轻松出村,还出山跨海千万里。

价值重构,农民受益。物流快了、品质有保障了,农产品的溢价空间也大了。巫山脆李等优质农产品通过“邮运通”冷链专线直达消费市场,产地销售均价较以往提升超过20%,果农亩均增收超千元,还倒逼农业走向标准化、品牌化。农民不再只是单纯的生产者,更成了价值链上的受益者。

生态重塑,乡村激活。大足区借机打造“天下大足”区域公用品牌,吸引305家涉农电商企业入驻产业园,孵化出“三百傻蛋”“大唐丰域”等52个农产品网红品牌,建成农村电商服务站点522个,培训电商人才5470人次。产业集群与数字赋能叠加,让乡村从“输血式发展”走向“造血式振兴”,真正嵌入全国乃至全球的经济大循环。

科技赋能,产业焕新。巴南区中坝岛四面环江,过去快递上岛只能靠“汽车+渡船”,遇到汛期还会停运。如今全市首条无人机邮路在这里开通,通过无人机将药品、生鲜、日用品等物资精准送到村民手中,还将岛上的柑橘、蔬菜等特产快速运出,解决了“出岛难、进岛慢”的难题。这些科技力量,正让乡村产业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生产方式到生活方式,“邮运通”构建的物流网络让运输通道蝶变为产业全链条载体。

数据显示,2024年7月“邮运通”启动以来,重庆开通交邮联运线路76条,覆盖628个建制村,累计打造区县寄递物流共配中心29个、乡镇寄递物流共配中心78个、村级综合便民服务站675个,培育16个服务乡村振兴的产业项目,带动销售额24.66亿元,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

乡村,真的变了。

编辑:王雪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