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组织工作一周简报(9.22-9.28)
作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9 09:04:15一、经验交流
市经济信息委机关:党建引领聚力赋能 激发工业“主引擎”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机关以“红岩先锋·模范机关”创建为总牵引,不断探索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有效路径,激发工业经济“主引擎”进阶提质。
聚焦政治引领,坚持理论武装凝心铸魂。机关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制造强国、新型工业化重要论述精神,纳入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支部组织生活四级学习体系的必学内容,研究形成学习、落实、督导、考核的闭环工作机制;持续开展“每人每月读一本书”活动,组织红岩强企先锋“我看见·浪潮将至”系列专题活动;结合“三服务”工作一体开展红岩强企先锋之“理响重庆”微宣讲活动。
聚焦强基固本,坚持夯实基层增强基础。机关制定“四强支部”评价指标体系,创新建立党建工作学习、任务、提示、通报“四张清单”。1个党支部荣获国家“先进基层党支部”,1个党支部荣获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32个党支部获评市直机关“四强支部”,先后涌现“红心向党招商大讲堂”“运行夜校”“仪校清风”等基层党建先进做法和案例,一批“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工人先锋号”等先进个人受到表彰。
聚焦落实责任,坚持严督实导晾晒评价。机关创新党组会通报制度和基层党组织通报清单制度,定期收集各处室、各单位获表彰奖励情况,及时在党组会全面通报、广而告之,不断激发各级党组织创先争优意识;加强日常工作“晾晒”,及时转发各级党组织先进做法、典型案例的宣传报道;将履行机关党建主体责任情况与党建带业务情况列为重点考核内容,优化述责述廉、考核评价、领导班子运行和群众口碑评价机制。
聚焦服务大局,坚持创育品牌激发动能。机关打造“红岩强企先锋”机关党建品牌,构建“1621”党建品牌工作体系,并将“红岩强企先锋”党建品牌培育融入助企服务全过程,系统迭代“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企业吹哨·部门报到”助企服务机制,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健全完善“党组书记+党支部书记+党员”全覆盖服务体系。今年上半年,为2万余家企业配备专员7300名,推动广大党员干部进企入园宣讲疏堵点、解难题、办实事,累计服务企业走访24400余次;迭代升级“企业码上服务”综合场景应用,解决企业诉求事项1997件,诉求办结率和满意度均超99.6%。
江津先锋镇:数字赋能“智治” 绘就为民服务新图景
“以前遇到急事要找好几个部门,现在通过手机小程序上报,半小时内就有专人联系解决,真是太方便了!”9月22日,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绣庄村村民钟绍荣谈起镇里的数字化治理服务时赞不绝口。这一转变,得益于先锋镇以数字重庆建设为契机,依托“141”基层智治平台,打造线上线下高效联动的民生服务网,让基层治理既有速度也有温度。
以前,群众办事往往需要多次跑腿,企业诉求也难以及时响应。如今,先锋镇整合“政务·数字气象”等12个贯通应用、8000余个感知设备,绘制数字沙盘13个,编制应急预案18个,构建起“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镇”的智能防控体系。日前,先锋镇指挥中心通过视频巡查发现绣庄村出现疑似火情,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度应急力量赶赴现场,仅用37分钟完成处置,效率较以往提升56%,切实筑牢了安全防线。
以“事件中心—智能分拨—事项中心”为核心,先锋镇不断优化工作流程,将履职事项精准配置到岗,实现群众诉求“秒级响应”。麻柳村椒农何福其通过网格员上报安装花椒烤箱需求,半小时内就获得专业解答。“以前半小时才走到政府,现在不出门就能解决问题!”何福其感慨道。今年9月以来,平台智能分拨预案设置率达90%,自动流转事件112件,平均处置时间由2小时缩短至30分钟。
针对企业需求,先锋镇创新“日常走访全覆盖、跟踪落地全过程、纾难解困全链条”工作机制,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上门”转变。绣庄村网格员在走访中发现重庆建兴智能仪表有限责任公司用工难题后,通过平台上报,半小时内将任务分派至相关岗位,联合江津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开展专场招聘,助力企业招聘技术工人33名。目前,先锋镇已精准解决各类诉求168项,实现政策直达与服务闭环。
“数字化治理的初衷不仅是提升效率,更是要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便利。”先锋镇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深化“141”基层智治体系建设,拓展智慧场景,完善运行机制,让数字建设成果更好惠及于民。(作者:许小庆)
永川临江镇:深化“党建引领、全域统筹” 共富之路越走越宽
9月22日,一场围绕采购榨油设备的交流会在重庆市永川区临江镇举行。镇政府、村集体、强村公司及设备厂家齐聚一堂,从出油率、能耗标准到智能控制,逐一比对方案。“这不仅是选设备,更是为全镇菜油产业链升级选‘引擎’。”临江镇副镇长申希泉坦言。这场讨论,正是临江镇坚持“党建引领、全域统筹”、推进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
面对以往各村村集体经济“单打独斗、资源分散”的局面,临江镇党委创新推出“商会党支部+村党组织”抱团发展模式,指导10个村党组织与“全国四好商会”临江商会党支部深度合作,共同组建重庆临江龙骧强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菜油品牌、承接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农旅融合。由华中农业大学院士傅廷栋带领的油菜团队提供技术支撑,带动油菜种植5000余亩,预计达产后年产值600万元。今年以来,强村公司实施臭黄荆食品、食用油开发、“四好农村路”建设等项目22个,项目金额1112万元,预计为各村集体增收220万元,有效破解了村集体经济“小而散”的发展困局。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临江镇党委鼓励党员干部带头闯市场、兴产业,成为强村富民的“领头雁”。龙洞桥村党委书记苏公建传承“神仙豆腐”非遗技艺,让传统手艺变身村集体增收的“金钥匙”;普安村党委书记林晓亮带头流转土地,带领村集体发展羊肚菌、辣椒等产业180余亩。
同时,临江镇党委注重从致富能手中发展党员,为村集体经济注入“新鲜血液”——引进葡萄种植专家叶茂担任桂林村党总支副书记,带领村集体发展葡萄20亩;吸引入党积极分子黄家炳返乡创业,带动村集体和120余户农户协同发展,2024年户均增收6600元,村集体收入增长25万元,增幅超50%。
党建引领下,临江镇持续推进产业融合——龙洞桥村将臭黄荆确定为主导产业,建成637亩种植基地与标准化加工厂,创建“临江翠韵”“龙荆翠韵”品牌,推出臭黄荆凉粉、茶叶等产品,还联合西南大学研发火锅湿粉新品,预计年产值327万元;此外,临江镇党委统筹临柏路沿线资源,规划打造“临江·香集”农文旅融合示范带,布局观光农业、特色餐饮、沉浸式研学等业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有机统一,促进村集体经济与村民“双增收”。
临江镇以党建为引领,以村集体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积极培育电商经济——深化校地合作,联合重庆文理学院孵化电商人才,目前培养电商人才13名,开设电商店铺5个;与永川区职教中心共建镇电商直播间,粉丝数突破3万。(作者:蒲超)
潼南:实施村级后备力量培养行动 激活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源头活水
“这种模式不仅减少使用化肥农药60%,还提升了大米和小龙虾的品质,实现‘一田双收’。”9月22日,重庆市潼南区柏梓镇朱家村党支部书记傅小林正向村民介绍“虾稻共生”的妙处。
傅小林曾是一名综合服务专干,经过推荐和考察等程序被确定为村党组织后备力量进行重点培养。上任村党支部书记后,他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将小龙虾产业发展成为撬动乡村发展、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
近年来,潼南区委组织部每年对村党组织带头人后备力量开展全覆盖培训,量身定制理论课程体系,帮助他们思想“补钙”、头脑“充电”。
在培训方式上,采取多种形式:举办集中培训,分批次集中培训村党支部书记后备力量5天,围绕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惠农惠民政策实施等具体工作抓好日常培训。组织拓展调训,通过“课堂教学+基地实训”等方式,组织80名优秀后备干部到市内外先进村、示范村跟岗锻炼、考察学习、开阔视野。开展党性教育,利用杨闇公旧居、张鹏翮廉政教育基地等,全覆盖组织村党组织书记后备力量开展党性教育。
潼南区委组织部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原则,建立结对帮带机制,从了解政策、推动产业发展等方面,让后备力量练好干事创业基本功。
——谈心谈话了解动态。每名后备干部明确一名镇街班子成员结对培养,指导日常工作,督促重点任务。同时,镇街班子成员每月与结对培养后备干部进行谈心谈话,了解其思想动态、工作生活情况。
——到村帮扶共筑产业。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产业村支书到村任职,深化资金、项目、责任“三捆绑”,全过程培养指导大力发展优势产业,传授专业技能。
——定期评价集中晾晒。每年底组织后备力量“潼”台比武,讲心得、谈感悟、比本领、晒成绩,接受党员群众评议。按照后备力量的不同情况,设置不同实践岗位,畅通后备力量参与村级事务渠道,帮助其熟悉村情民情、尽快成长。
——交任务,压担子。对在村任职的后备干部,每年安排牵头负责1至2项重点工作,引导他们在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动农村基层智治、建设巴渝和美乡村等重点任务中磨砺本领、增长才干。
——办实事,谋发展。对在村但未任职的后备干部,邀请列席村“两委”会议,组织后备干部每人每季度认领一件民生实事,每年领办一个致富项目。
——三必联,管事务。对流动在外的后备干部,坚持主题党日、“政治生日”、重要节日“三必联”,培养联系人定期通报村情民情等。用好年末岁尾时间节点,组织返乡后备干部直接参与村级事务不少于10天。(作者:马铃玉 郑旭良)
云阳南溪镇拱桥村:光伏发电“点亮”乡村振兴绿色动能
“虽然上面很晒,但我们很高兴,从早上7点到现在,已发电500度!”9月22日上午,重庆市云阳县南溪镇拱桥村驻村工作队员来到位于拱桥村8组的光伏基地检查雨后的生产安全情况,一排排蓝色的光伏电板在阳光照射下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为村集体经济注入“阳光动能”,成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探索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国网重庆市电力公司云阳供电分公司驻村工作队进驻拱桥村以来,不仅展开全方位调研,到田间地头熟悉村情,还盘点了产业基础及扶贫项目的资产情况。“此前,拱桥村基础设施薄弱,集体经济主要收入为资金分红,缺乏自主经营性项目。”朱平回忆道,要想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必须重新理清思路,找准路子带动集体经济稳步发展。
工作队通过实地调研发现,拱桥村海拔高,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充足,具备发展太阳能的条件。工作队和村“两委”多次讨论,广泛听取帮扶单位、镇村意见后,提出了发展光伏项目的新思路。在分析以往帮扶项目资金使用效率时,队员们发现有的帮扶项目资金投向粗放、运行简单,因此,工作队与村“两委”一开始就明确光伏电站要确权到村,收益归村集体所有。最终,该项目投入云阳县农委划拨给拱桥村、盐东村和宏实村的财政扶贫专项基金,通过“自发自用、余电上网”模式,增加三个村的集体经济收入。
为找到合适的建设土地,推动项目顺利落地,工作队走遍了村里每个可使用的地块,经实地绘制日照分析图,综合地质条件等,将拱桥村8组的10亩硬石板荒坡作为建设地块。经过努力,拱桥村村集体产业光伏发电项目于2025年4月正式实现并网发电,预计项目年发电量超150万千瓦时、年利润超60万元。(作者:胡小琴)
二、他山之石
广西桂平:党建联建 “空心村”变活力村
“通过党建联建协作区平台,我们学到了稻虾种养技术,利用村里的700多亩半撂荒水浸田发展稻虾产业,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45万元。”秋日里,看着一望无际的高效稻虾田,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桂平市南木镇中桥村党支部书记蔡荣臻高兴地说。
针对基层党组织党务工作水平低、产业发展能力弱等“空心村”现状,近些年来,桂平市探索建立党建联建协作区,通过科学联建、联商联办、互促互学,推动基层党建聚力汇能、提质增效,为“空心村”注入新活力。
将全市26个乡镇划分为8个党建联建协作区。由市委组织部1名部务会成员作为协作区挂点领导、2名党建业务骨干作为联络员,通过列席会议、问题答疑等方式,与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开展研讨交流,共同制定培育后备力量措施,帮助其掌握工作方法,提升业务能力。
聚焦协作区重难点问题,构建乡镇交流合作、群策群力的业务协作共进平台。实行联席调度机制,每月组织镇村两级党员干部围绕重难点任务开展学习研讨、制定措施计划,通过“村点单—协作区接单—成员乡镇跟单”的清单式闭环管理模式,帮助解决邻里纠纷等治理问题。
每年选聘党建经验丰富、思路清晰的乡镇书记担任各协作区“导师”,讲解发展产业的政策法规、产业链规划布局等知识。实行组长负责制,通过组织安排、区内协商等方式,每季度从协作区选出1名“大组长”、8名“小组长”,负责定期采取现场教学、擂台比拼等方式,组织村“两委”成员等观摩学习稻虾、肉鸭、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不断拓宽产业发展思路。(作者:陈伟健)
编辑:周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