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铭记抗战烽烟 赓续英雄精神
作者:胡臣瑶 张冲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29 16:07:14近日,黑龙江省档案馆披露的日伪档案,揭开了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真相。档案显示:1940年2月23日16时30分,杨靖宇在吉林省濛江县(今靖宇县)县城西南5千米标高四九〇(高程490米)附近壮烈殉国。此外,档案还详细记载了杨靖宇将军就义时随身携带的物品:毛瑟手枪1把(子弹160发)、柯尔特手枪2把(子弹共70发)、现金6660圆(元)、笔记本和表。这份档案不仅以铁证还原了英雄牺牲的时空坐标,更让我们得以触摸历史的温度。从林海雪原的孤军奋战到新时代的复兴征程,杨靖宇精神始终指引着党员干部于风雨考验中坚守初心、勇担使命。
弘扬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铸就信仰如磐的精神丰碑。杨靖宇将军的忠诚,是在零下40摄氏度的严寒中,以草根、树皮、棉絮充饥,仍坚守抗联阵地的执着;是面对敌人高官厚禄引诱,始终挺直“不做亡国奴”脊梁的坚毅。新时代党员干部,当以杨靖宇的故事和东北抗联精神时刻激励自己,把对党忠诚落到实处。要在理论学习中筑牢信仰之基,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在重大考验中践行忠诚本色,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复杂斗争,要主动发声,积极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面对改革发展中的棘手难题,要勇于担当,积极协调各方资源,寻求解决办法,以实际行动践行初心使命。
淬炼百折不挠的斗争意志,勇做敢于亮剑的斗争先锋。从1932年组建抗日武装到1940年壮烈牺牲,杨靖宇在东北林海雪原坚持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面对敌人“篦梳式”的搜剿、断粮断水的绝境,他率领部队屡屡突围,用“头颅可断腹可剖,烈忾难消志不磨”的意志,在白山黑水间树起抗日救国的不朽旗帜。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风险挑战频发,我国正处于“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关键时期。党员干部当从杨靖宇事迹中汲取斗争力量。在乡村振兴工作中,要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帮助解决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问题;在科技创新领域,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积极推动新技术、新产业的发展。同时,要注重提升自身斗争本领,定期参加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以顽强意志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
厚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甘当清正廉洁的奉献楷模。杨靖宇将军始终把人民置于心中最高位置,其率领的抗联部队纪律严明,即便饥饿难耐,也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在艰难时刻仍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这份清正廉洁的作风,是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生动诠释。党员干部要以杨靖宇为榜样,厚植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在教育医疗方面,要关注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医疗保障不完善等问题,积极推动相关政策落实和改进;在养老托育领域,要深入调研,了解老年人和婴幼儿的实际需求,推动养老托育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同时,要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坚决抵制各种利益诱惑,在项目审批、资金分配等工作中,做到公正透明、依法依规,以实际行动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