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文学|秋声如故

作者:杨进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30 09:32:25

秋天到了,墙根下的虫鸣依然准时响起。前几天回到陕西杨凌老家,蹲在院墙根下,听到这熟悉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时光流动的声响。

小时候,豆叶沙沙作响就是我们出发的信号。天刚蒙蒙亮,我就猫着腰,顺着声音在田埂间寻找。蛐蛐很机灵,叫声忽左忽右,必须屏住呼吸,轻轻靠近。突然一扑,双手合拢,那只黑褐色的小生命就在手心里跳动了。那时的快乐很简单——一个瓦罐,两只蛐蛐,就够我们高兴整个下午。

村里人喜欢斗蛐蛐。张老二和李三小常蹲在木盆边上看它们较量。赢了的一方会振翅鸣叫,输了的一方默默退场。我们这些孩子围在旁边,为每一次交锋屏住呼吸,为每一次胜负欢呼雀跃。蛐蛐认认真真地活着,我们认认真真地快乐着。秋日的阳光透过槐树枝叶,在泥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也在我们的记忆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如今的秋夜,虫鸣依旧,但听虫的人已经头发花白。更不同的是,墙根下再也看不到猫着腰捉虫的孩子。他们的秋夜被玻璃窗隔开,被电子屏幕填满。蛐蛐还在豆叶下鸣叫,却再也等不来那些小心翼翼的手掌。

我常常在想,现在的孩子也许能说出各种昆虫的学名和习性,却很难感受到手心那细微的跳动;也许能从视频里看到高清的昆虫特写,却听不出不同蛐蛐叫声里的差别。我们失去了什么?是一种与土地亲近的体验,是一种需要耐心和技巧才能获得的快乐,是一种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听到的自然之声。

虫声从来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听虫的人。“金铃子”的声音依然清脆,蝉鸣依然低沉,蛐蛐依然用翅膀奏出秋天的旋律。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由远及近,比任何乐器演奏都更能打动人心。可现在还有多少人愿意在秋夜里静静站立,聆听这场免费的音乐会?

夜露渐重的时候,我还是喜欢蹲在墙根听虫鸣。声音幽幽的,好像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又好像是从心里冒出来的。这声音让我明白:活着不必喧哗,安分守己地唱好自己的歌就好。秋虫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它们只是顺应时节,该鸣叫时鸣叫,该休息时休息。

记得儿子小时候,暑假里我常带他回老家住。我想带他听虫鸣,他却更关注手里的平板电脑。我给他讲捉蛐蛐的故事,他眨着眼睛问:“爸爸,为什么要在泥地里找虫子?网上什么虫子看不到?”我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忽然明白我们之间隔着的不仅是岁月,更是一种与土地联系的方式。

在灯下听虫鸣,仿佛能听见时光流淌的声音。五十七年过去了,虫声如故,听虫的人却老了。好在心静下来了,反而从这细碎的声音里听出了一些人生的滋味:生命虽然短暂,但要活得认真;声音虽然微小,但也值得吟唱。

也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与自然交流的方式。但我还是暗暗希望,在某个月明风清的秋夜,会有孩子推开窗户,循着虫鸣走进田野,蹲下身来,让一只蛐蛐跳进手心。那一刻,他接住的不仅是一只小虫,更是一个延续千年的传统,一种与大地母亲最亲密的联系。

虫声永恒,变的只是听虫的人心。但愿在这个喧闹的时代,还有人愿意蹲下身来,倾听大地最原始的歌唱。

编辑:张雨欣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