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盛花专栏|翻越洛戈梁子
作者:唐盛花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09-30 09:54:04
在川西高原自驾过程中,路过洛戈梁子时,我接受了一份来自时光深处的灵魂洗礼。
驶上有“中国熊猫大道”之称的G350线,车窗外的风景不断变换,刚刚还是碧绿的草甸,拐弯就看见了一片黄色的花海,再过去又出现了青黄相间的青稞的海洋;一会儿是成群的牦牛在路上悠闲散步,一会儿又是马群在低头沉思,让人目不暇接。
洛戈梁子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下雄乡境内,是川藏北线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炉霍县与甘孜县的界山,平均海拔3980米。它并不是我们这次旅行所翻过的最高的山,却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车从山脚慢慢向上爬升,我看着地图上一个个长长短短、盘盘曲曲的弯,自己的腿肚子竟然有点微微发颤。洛戈梁子常有积雪覆盖,气候恶劣,氧气含量不及平原的七成,属于典型的高原气候。对于一个长期难得见到一片雪花的人来说,我内心对于雪的那份期待可想而知。遗憾的是,我们在山脚爬升时,没有在路旁见到雪,只有满眼茂密的草。风很刺骨,吹在脸上有点生疼。空气越来越稀薄,后排的小家伙一边吸氧,一边问:“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翻过这大山?”我看看导航,敷衍地回答了两个字:“快了。”
不知道转了几道弯,绕了几个圈,一直挂在车窗前的太阳把半边脸藏到大山背后,剩下的半边脸则与漫天云霞缠缠绵绵。突然,我们眼前一亮,一片澄澈的湖水映入眼帘。“卡萨湖!”我惊呼一声,立即在观景台寻找位置停车。湖不是很大,似天空掉下的一滴泪,被群山捧在掌心,明净得让人心颤。那是怎样的一种美啊——晚霞倾泻在水里,山峰倾泻在水里,绿草倾泻在水里,碧绿中覆上一层黛色,再涂抹一层暖金,湖光、山色、天景融为一体,人间美景似乎皆由这一湖相呈。我还可以用什么来形容呢?搜肠刮肚,我只牵扯出一句“半江瑟瑟半江红”,不由兀自汗颜。
“快看,雪山!”放眼眺望,只见一座高大的山峰覆盖着厚厚积雪,被夕阳一照,变得金光闪闪。我忙不迭地拿出手机,向网络搜索引擎请教,方得知它是卡瓦洛日雪山。我能在傍晚与它相遇,何其有幸!
雪山与草原、牛羊、卡萨湖构成了一幅壮美的生态画卷,如此和谐,如此美好。但是,过了没一会儿,我便在风声中听见了来自时光深处的枪声、人声、马啸声。
1936年3月,洛戈梁子迎来了红四方面军三十军八十八师的先头部队。红军战士硬是凭借着强大的内心和穿着草鞋的脚,在后有追兵、前有堵截的情况下,一步步翻过大山,为后续部队踩出一条通往甘孜县城的道路。试想,在风雪交加中,一队人从山底到山顶,一步步丈量着雪山的海拔,那是何其困难!正是因为有这支先头部队的开路,后来,红四方面军各部陆续翻越此山,抵达甘孜县城。1936年7月2日,红二军团、红六军团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成功会师,两股革命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朝着胜利继续挺进。当年,红军没有公路可走,没有汽车,更别说精准的网络导航。山上地形崎岖,道路艰险,许多地段终年冰雪覆盖,再加上红军当时物资短缺,连食物、药品和御寒的衣物也无法保障,甚至要用树皮草根来充饥。在缺氧缺粮缺衣的情况下,还要在风雪交加的环境中行军,我无法想象红军战士当时面临的困难。他们究竟是如何成功翻越一座又一座大山的?我不是特别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们车轮碾过的地方,长眠着许多年轻的生命,他们成为这座大山永远的守护者,成为历史深处最悲壮的跫音。
卡萨湖,很美、很静;行驶在公路上的车,很快、很轻。可是,岁月深处的声音很沉、很重。再看看此处的游客服务中心,来来往往的自驾者似乎没有什么时间观念——虽然天色渐暗,可停车打卡的人依然不少,回首望,还有不少的车辆仍在山路上奔跑。
一弯月牙悬挂天际,星星亮了,车灯亮了。看路上人来车往,草地上牛羊归家,风里弥漫着酥油茶的香味。如今的洛戈梁子如此美好,这应该也是先辈们特别愿意看见的景色吧。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范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