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这座桥“横竖”都是世界第一!为超级工程里的“重庆身影”点赞

作者:李志峰

文章来源:新重庆-重庆日报发布时间:2025-10-01 09:36:58

9月28日,世界第一高桥——贵州花江峡谷大桥正式建成通车。其主桥跨径居山区桥梁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居世界第一,被称为“横竖”都是世界第一。记者了解到,在这项令世界惊叹的工程背后,从设计到施工,从技术攻坚到理念创新,都有不少重庆交通大学校友们的身影。

据了解,花江峡谷大桥全长2890米,主桥跨径1420米,桥面距水面垂直高度达625米,相当于200多层楼高。这一高度超越了此前世界第一高桥北盘江第一桥(565米),成为山区峡谷桥梁的新标杆。

在花江峡谷大桥建造期间,韩洪举作为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也是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

韩洪举介绍,在花江峡谷大桥建设中,他带领团队推动多项创新技术落地:如使用高性能锻焊组合式索鞍结构,使大桥的力学性能提升30%以上,用钢量节约28.7%;使用绿色高性能岩石粉矿物掺合料技术,实现生态效益与工程经济的双赢;配置了全时态智慧监测系统,则为桥梁后期运维提供了实时、可靠的安全保障。

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重庆交通大学1990级校友杨健,则凭借其深厚的专业积淀,为花江峡谷大桥这一超级工程筑起坚实的技术屏障。

据悉,在整个建设过程中,杨健牵头组织重大技术方案评审,严格把控设计的科学性与结构安全,确保大桥在“高、大、难、新”挑战中稳步推进。

“我们将桥旅融合理念贯穿花江峡谷大桥设计,并提出‘以桥为目的地、以桥为文化、以桥为场景’的融合模式。”杨健介绍,作为贵州的又一地标性建筑,大桥还融入了贵州山水文化元素,桥塔层叠横梁象征岩层堆叠,上横梁勾勒“山峦重叠入云端”廓形,与自然和谐交融。在互动体验上,大桥旁的安龙岸桥塔设置了观光电梯及塔顶观星水吧,游客可体验“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花江峡谷大桥总建造师是来自贵州桥梁集团第三分公司六安8标的总工程师刘豪,他也是重庆交通大学2001级桥梁工程专业校友。“面对花江峡谷大桥施工中出现的应力集中现象,我和团队提出增加倾斜加劲器、平滑过渡槽脚几何形状等创新举措,有效降低了应力值,也大大提升了大桥的结构安全性。”刘豪说,针对峡谷风这一关键挑战,他带领团队早在项目启动阶段就部署多普勒激光雷达测风系统,结合风洞实验优化抗风结构,并创新应用“流线型钢桁梁+中央稳定板”技术,兼顾了安全与成本。

大桥设计负责人——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桥梁设计分院院长叶洪平,是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桥梁与隧道工程专业校友。由于峡谷深切近千米,两岸峭壁对峙,需穿越树林、翻越山头才能抵达索塔位置,复杂地形与多变风场对设计提出极致要求。面对挑战,叶洪平带领团队首创高性能锻焊结合式索鞍结构,并研发配套窄间隙埋弧自动焊接设备,实现结构轻型化与低碳环保的双重突破;在主缆植入碳纤维光纤光栅智慧索股,通过温湿度与应力应变在线监测,开启桥梁健康监测新范式;全球首创“上、下水平稳定板+中央稳定板”组合抗风措施,破解山区大攻角风场难题。这些创新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造桥技术的顶尖水平。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贵州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交通事业部一分院院长陈竹,是重庆交通大学2007级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专业校友。作为项目总体路线负责人,他深度参与大桥的选址定策工作。大桥所用钢绳则全部由重庆交通大学校友所在企业——贵州钢绳集团生产。该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马显红是重庆交通大学1991级结构工程专业校友。

马显红介绍说,企业设计构想在2380m主缆上实现通长的温度、湿度、应力应变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调控,从而提高大桥主缆的防护能力,确保其全生命期服役寿命和运营安全。最终,成功实现了在超2300m应力应变智慧主缆索股开发应用上的世界首创。

编辑:刘露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