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益”花开南湖间
作者:胡晨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3 08:44:14虽已至9月,重庆市南岸区南湖公园依旧绿意葱茏。一棵百年黄葛树下,年近七旬的南岸区花园路街道南湖社区居民魏茹萍正放声歌唱,几位老街坊拉着二胡含笑伴奏,邻里朋友坐在环形椅上细细聆听,树影摇曳间,欢声笑语不断。
然而,就在不久前,这棵黄葛树下还是一片泥泞,晴天尘土飞扬、雨天积水成潭。
“南湖社区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是典型的‘老旧散’社区,基础设施落后、居民归属感弱、管理难度大。”南湖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余建坦言,“近年来,社区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创新性提出‘益人益己益家园’的‘三益’工作理念,以激发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的能动性,助推社区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治理新格局。”
在“三益”理念的浸润下,能人、达人、热心人主动建言献策,商户企业、社会组织踊跃出资相助,多方合力赋能社区治理,不仅昔日“泥凼凼”蜕变为居民休憩、娱乐的好去处,整个社区都迎来了一场由内而外的深刻变革。一个更有活力、更具魅力的社区款款走来,滋养出一朵朵生机盎然、热烈明媚的幸福之花。
益己·找准良性循环的起点
2025年9月15日,在南湖社区微益坊二楼阅览室内,68岁的李华渝左手持葫芦,右手运笔,不一会儿,葫芦上寿星含笑的彩绘便逐渐鲜活起来。仅凭这个场景,很难让人相信,眼前这位技艺高超的葫芦彩绘爱好者,竟是退休后才从零开始自学葫芦彩绘的。
“从最初花费一个月时间掌握上色技巧,到如今尝试立体创作,艺术没有止境,唯有不断学习、努力钻研。”李华渝笑着说。
这份“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的坚持,恰是“三益”理念中“益己”二字的生动注脚。
南湖社区是一个老年人口和流动人口多,无物业管理公司、无大修基金、无业主委员会的“两多三无”社区,面对这般“家底”,该如何破局?
余建和同事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受清乾隆年间南岸‘三益书院’的启发,我们将其‘益己益人益天下’的教育理念创新发展为‘益人益己益家园’的社区治理理念,用通俗的语言来讲,就是‘你好我好大家好’。”余建解释。
益己,正是这个良性循环的起点。
“每个人都是一束光,只有先点亮自己,才能照亮他人。”余建说,“学习技能、锻炼身体、涵养品德,每个微小的提升,都能为社区发展积攒后劲。”
为给多元社会主体的成长提供肥沃的土壤,南湖社区见缝插针,在垃圾堆、闲置地等“金边银角”嵌入式打造公共服务阵地,由网格党支部认领管理,确保全年龄段居民在家门口即可享受“充电”自由;聚焦社会组织场地匮乏、筹资能力薄弱等问题,建成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微益坊”,为入驻的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设施设备,助力其从萌芽走向成熟……
渐渐地,社区内“百花齐放”。“花园里·党群之家”内,初心、轻养等5个“家课堂”时常座无虚席,各式课程滋养着居民的精神世界;微益坊内,翰墨香书画社、巧手工坊等社会组织日渐壮大,不仅满足了居民的多样化需求,还融入到社区教育、文化活动等公共事务中。
专注自我提升的李华渝,如今也桃李芬芳。他的葫芦陈列室里,绘有花鸟、山水、人物的彩绘葫芦琳琅满目,细观落款可知,不少作品出自学员之手,他们中既有学生族,也有上班族、银发族,他们逐光而来,也终成照亮自己的光。
“在社区,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心仪的课堂。”魏茹萍不由感慨,“更难得的是,大家在学习交流中了解彼此,心与心的距离也更近了。”
益人·持续拓展善意的边界
9月15日下午,阳光穿过树叶的间隙,在焕然一新的南岸区湖滨路投下斑驳光影。其间,沿街小店各具特色,往来顾客络绎不绝。
“真是大变样!以前这条路破旧又冷清,哪儿能想到如今这么热闹。”一位重游故居的老居民连声赞叹。
门窗斑驳、人影稀疏的旧街巷,何以变身人气兴旺的社区新地标?
2024年初,南湖社区聚焦盘活国有资产,因地制宜发展社区经济。正为新店选址的岳晓峰被湖滨路静谧的特质吸引,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决定在此开一家名为“春喜”的咖啡店。
“刚来的时候,街面上大多是闲置的店铺。”岳晓峰回忆道,“虽说我的店慢慢有了熟客,但单打独斗终究难成气候。”
漫步社区,随处可见的“三益社区”宣传标语给他带来启发,尤其是“益人”理念提倡的“做一束照亮别人的光”深深触动了他。
“一个人可能走得很快,但一群人互相扶持,才能走得更远。”怀揣着这样的信念,岳晓峰自发在社交平台发布“招商帖”,当起了这条街的“线上推介官”。
没承想,“招商帖”一发布,便有不少商户慕名前来考察。
岳晓峰热情地带人参观商铺、分析客流、核算成本,像对自家事一样上心。“易玖定制”服装店装修,他帮着比报价、出方案;“拥挤系”小酒馆进场,他主动提供临时水电;“随喜”茶室筹备,他帮忙代收快递……久而久之,在他的感染下,守望相助成了商户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而这,只是“益人”理念在南湖社区落地生根的一个缩影,更多暖心故事正持续上演。
南湖社区华竹花园第一党支部书记周静将巧手工坊成员制作的手工艺品进行销售,近10万元收益全部注入社区公益基金;南湖社区花园三村第一党支部党员王维杰组建起针爱婆婆工作室,和30余名党员、群众一起编织绒线工艺品,每年近百顶帽子、上百条围巾“翻山越岭”,把温暖送给山区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李华渝坚持将彩绘葫芦所得收益的一半捐赠给社区,用于基础设施维修、人居环境管护……党员干部奔走在服务一线,邻里之间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与此同时,我们还借助社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力量,积极开展‘阳光助业’‘情暖夕阳’等五大‘益人’行动,从就业、敬老等方面,持续拓宽善意边界,不断扩大受益人群。”余建欣慰地说,“如今社区‘益人’队伍日渐壮大,我的帮手也越来越多,大事小事大家一起商量、共同解决,工作开展更顺畅,邻里关系也更融洽。”
益家园·点燃居民自治的热情
今年82岁的杨现贵,已经在南湖社区生活了30多年。以前,由于家住8楼,且楼栋未装配电梯,出门对年事渐高的她来说变成了一件需要攒足勇气的事情。除了清晨外出采购食材,杨现贵很少下楼。
“浑身直冒汗,走几步就得歇一歇,爬一趟最少需要15分钟。”杨现贵这样形容从前上下楼的经历,“要是手里提桶水、拎袋米,连我女婿都要喊累。”
和杨现贵一样,社区里不少老街坊都对爬楼梯望而却步。岁月流逝,悄然带走了他们出行的自在,邻里之间的走动少了,社区活动中也很少见到他们的身影。南湖社区花园五村第一党支部书记谭明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平日里搭把手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得从根本上解决老人们出行难的问题才行”。
谭明玲的想法很快得到花园五村小区自治小组的响应,加装电梯行动随即拉开序幕。挨家挨户征集意愿,反复比较电梯品牌,召开院坝会倾听民意,协调老旧管网更新改造……两年时间过去,花园五村小区已有五栋居民楼成功加装电梯。
“现在方便了不少,一分钟就到家了。”杨现贵语气轻快,“上下楼不费劲,我经常下楼和邻居们喝茶聊天。”
电梯连通楼层,更抵达人心。居民的笑容多了,邻里间的互动也愈发频繁。
“社区是个大家庭,想让居民住得安心、舒心,服务环境要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行。”余建介绍,“除了给老楼装电梯,我们还整合多方资源对现有空间进行软装升级,打造了三益书院、三益剧场等20多个服务场景,利用社会组织、专业社工等力量为居民提供免费医疗、心理疏导等服务,不断延长便利生活的半径。”
社区的点滴变化,点燃了居民自主参与、主动作为的热情。
“面对社区长期以来存在的旧散棚多、违章建筑多、楼龄高、设备老旧等问题,居民不仅自觉拆除违章建筑40余处,还自筹资金增设停车位200余个,安装视频感知设备80余个。”余建忍不住感慨,“越来越多居民选择从观望到加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团结协作的氛围愈发浓厚,让我们这个老社区不仅‘不显老’,还重焕青春。”
如今,在南湖社区,“三益”早已超越治理理念的范畴,沉淀为一种深入人心的生活方式。它厚植一方让个体被看见、让善意有回音的热土,捧出一个生机涌动的“花样春天”。
编辑:胡晨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