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把握重庆在城市功能转型中的五个方向
作者:彭劲松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3 09:13:53城市是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的重要载体,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2025年7月14日至15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举行,对新时代城市工作进行了全面擘画,要求认真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城市结构优化、动能转换、品质提升、绿色转型、文脉赓续、治理增效。
8月18日,中共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召开,明确提出要着眼优势互补、功能协调持续推进城市空间格局优化,以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全市上下要深刻领会会议精神,清晰分析所处历史方位,努力推动城市功能五个转型提升,实现城市内涵式发展。
在推动城市践行国家重大战略中,要实现由后起之秀向领衔之军转型。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来渝视察,赋予重庆奋力打造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战略支点、内陆开放综合枢纽“两大定位”,要求在发挥“三个作用”上展现更大作为。进入新时代以来,重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核心城市、西部陆海新通道物流和运营组织中心等,彰显了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显著作用。这既是重庆应当承担的重大使命和历史责任,也是重庆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契机。
下一步,重庆要大力推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协同联动,放大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在重庆实施形成的叠加效应;要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积极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不断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在推动城市协同联动发展中,要实现由重要增长极向新动力源转型。“增长极”和“动力源”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总书记科学把握区域发展客观规律,推进新时代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一项重大理论创新。“要形成几个能够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别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地区,以及一些重要城市群。”习近平总书记对区域经济布局的重要论述和判断,明确了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经济布局的建设重点和着力点,确立了城市群、都市圈作为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功能属性。
在唱好“双城记”、打造增长极中,重庆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下一步,重庆要以中心城区全面提升带动全市域发展能级整体跃升,加快推动渝西地区、渝东新城与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支持四川省广安市“同城融圈”,联动建设“1小时通勤圈”、优质产业圈与便利生活圈,构建一体协同的现代化重庆都市圈。
在推动城市创新发展进程中,要实现由单一成果转化地向聚合创新裂变区转型。近年来,重庆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打造西部(重庆)科学城等重要创新载体,涌现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形成一定的产业创新优势。但仍要看到,重庆科技资源力量较为薄弱,创新型城市建设任重而道远。
下一步,重庆要在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要特征和创新方向的前提下,进一步下好科技创新这步“先手棋”,围绕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方向梯度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全力建设成渝科技创新战略大后方,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平台建设,打造一批高能级的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一批国家及省部级实验室,着力提升在国家创新节点网络中的能级。
在推动城市开放发展进程中,要实现内陆区域性功能节点向全球双循环枢纽转型。重庆处在“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上,具有连接我国西南、西北,沟通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独特优势。但重庆作为内陆城市,与沿海地区相比,开放规模、质效和影响力皆存在差距。随着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重庆正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
下一步,重庆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推动形成强大的统一开放大市场,培育完整的消费与投资双轮驱动的内需体系,支撑国内大循环积极有效运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通道优势、平台优势,推动综合枢纽多式联运集疏运体系建设,大力推动国际航空门户枢纽提档升级,大力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构建通道、物流、产业融合互促高质高效发展、陆海并进的内陆制度型开放体系,成为集聚国际高能级资源要素的枢纽点、贯通陆海联动东西服务新发展格局的中继点。
在推动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要实现由重要生态屏障向绿水青山价值高地转型。绿色发展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重庆持续强化流域干流支流、水里岸上综合治理,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确保一江碧水向东流。监测数据显示,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自2017年起连续8年达到Ⅱ类标准,出境断面总磷污染物浓度自2018年起连续7年优于入境断面。
下一步,重庆要持续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修复,完善污染协同治理新机制,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优化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布局,构建全域集约高效绿色的国土空间;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绿色制造、绿色金融和绿色科技,积极拓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生态富民新途径。
重庆其时已就、其势已成。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把握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作用,以实干实效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不断开辟重庆城市工作新境界。
作者:重庆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研究员
编辑:冯驿驭 古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