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下载七一APP

渝档育人|投身革命 毁家纾难

——红岩英烈王朴和母亲金永华的故事

作者:王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4 08:00:00

民族危亡之际,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家境优渥,却放弃衣食无忧的生活,毅然投身革命,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王朴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王朴,原名王兰骏,四川省江北县(今重庆市渝北区)人,194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共江北县特支委员、中共重庆北区工作委员会宣传委员等职,牺牲时年仅28岁。王朴短暂的一生展现出的革命气节永远被人铭记,他劝说母亲多次变卖家产为重庆地下党筹集活动经费的感人故事,至今被人们广为传颂。

寻求救国真理 传播革命火种

1921年,王朴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商人家庭,从5岁开始接受私塾教育,养成了喜欢读书、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在母亲金永华的悉心教导下,他的性格也变得越发坚韧独立。

读中学时,王朴就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他博览群书,尤其热衷阅读《新华日报》《群众》等进步刊物,这让他找到了人生方向。在目睹了国家忧患、民族危机后,王朴对国家的未来进行了深刻思考,开始积极寻求救国救民真理。

后来,王朴考入抗战时迁至重庆北碚的复旦大学新闻系。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逐渐确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并在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领导下积极进行革命活动,成为复旦大学学生运动的骨干。

1945年,为了落实党中央开辟农村工作据点的指示精神,中共中央南方局青年组动员王朴回乡办学,开展农村工作,集聚和培养革命力量。为此,王朴取消了原本要去解放区参军的计划,决心回到家乡干革命工作。

王朴深知农村工作意义重大。回乡后,他以办学的名义与各界人士广泛接触,传播革命火种。他曾说:“不到解放区,我们也要坚决走毛主席指引的青年知识分子与广大工农群众相结合的道路干革命。建立党的农村工作据点,办学校是最理想的办法。”

变卖家产办学 充实党员队伍

根据革命工作需要,服从党组织安排回县的王朴,从父母的名字中各取一字,创办了莲华小学。为办好学校,中共中央南方局派了十多名秘密党员和进步青年来校任教。

无论是开展革命工作,还是进行教学活动,都需要大量经费。随着斗争形势日益严峻,重庆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党组织的经费难以为继。王朴遂找母亲求助。金永华出身书香门第,通晓民族大义,加之想到办学也是丈夫王莲舫的遗愿,便爽快地答应下来。他们坚持招收贫苦家庭的孩子来校就读,一切开支都由校方承担,不收学费,甚至还免了学生的伙食费。

1946年,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扩大办学影响,推动更多党员干部到农村参加革命工作,王朴母子又收购了附近的逊敏书院,开办了莲华中学,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

学校遵照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方法培育学生,将《新华日报》等进步报刊作为政治教材,还结合农村生活的实际需要,教学生写信、打算盘、记账等。此外,王朴还创办了农民夜校,教附近的农民学习文化知识。得知消息后,不少农民纷纷前来求学,有的甚至打着火把从几公里外赶来听课。

1947年2月,中共江北县特支成立后,王朴被任命为特支委员。同年9月,中共重庆北区工委成立后,他又任宣传委员兼管统战工作,莲华中学从而成为重庆北区地下党组织的活动中心。

1947年冬,王朴接管了另一所学校——志达中学,以便更好地开展党的活动。为此,王朴经常两边奔波,一天往返五六十里路,晓行夜宿。王朴自奉节俭,对党的事业却无比慷慨。他和母亲变卖了大量家产,将折合黄金近2000两的资金全部交给党组织,作为川东地下党的活动经费。后来,王朴还创办了南华贸易公司,将所得收益全数交给党组织。

到重庆解放时,学校不仅培养了大批青年学生,还成为党的地下据点,在知识青年、工人、农民中发展了约700名党员,大大充实了党的队伍。

解放前夕牺牲 家人赓续遗志

1948年4月上旬,因《挺进报》负责人陈然被捕,重庆地方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金永华得知情况后,劝王朴先找个地方躲一下。王朴说:“我怎么能走呢?自从我加入了党组织,就不再是母亲一个人的儿子了。”

1948年4月27日,因叛徒出卖,王朴不幸被捕,被关押于白公馆监狱。在狱中,他知道自己或许将要和心爱的家人永别。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托人从监狱里带口信给母亲和妻子。他叮嘱母亲要继续支持学校发展,并向妻子提出为孩子取名“继志”,期望孩子能够继承革命志向。

1949年10月28日,王朴被国民党反动派公开枪杀于重庆大坪刑场,牺牲时年仅28岁。

一个多月后,重庆解放。重庆市政府的同志带着2000两黄金的银行汇票,到金永华家中归还当年这笔借款。心怀丧子之痛的金永华沉思片刻后,用颤抖的双手拭去眼角的泪水,轻声说:“我把儿子交给党是应该的,现在要享受特殊待遇是不应该的;我变卖财产奉献给革命是应该的,接受党组织归还的财产是不应该的;作为家属和子女,继承烈士遗志是应该的,把王朴烈士的光环罩在头上作为资本向组织伸手是不应该的。”她的话深深感动了在场所有人。

此后,金永华一直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在自家两栋楼房里办起了儿童福利院,而自己却住在只有几平方米的小屋里。1984年,84岁的金永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在临终前,她欣慰地说:“我现在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了,可以放心地去见我儿子了。”

如今位于重庆市北碚区的王朴中学,前身就是志达中学,人们用重新命名学校的方式来纪念王朴母子为家乡的解放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2010年4月9日,王朴烈士和母亲金永华的塑像在渝北中学新校区揭幕。王朴母子毁家纾难、资助革命的精神故事,将永远鼓舞后人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重庆市档案馆

编辑:别致 龙宣辰

声明:凡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七一网的作品,均系当代党员杂志社原创出品,欢迎转载并请注明来源七一客户端;转载作品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