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新韵响彻巴山渝水间——重庆市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纪实
作者:陈晓伟
文章来源:《中国人才》杂志发布时间:2025-10-15 14:49:58万里长江从青藏高原奔腾而下,与嘉陵江激荡相拥,勾勒出山城重庆万千气象。
两江奔涌,绘就山水之城人文底色,山川延绵,见证千年渝州人才荣光。抗战时期,无数仁人志士在此集聚,铸就民族救亡图存的丰碑。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才来到这里,上演人才与城市“双向奔赴”的故事。
近年来,重庆将人才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宏大场景中来谋划,坚持创新制胜人才引领、改革突破协同发力,推动人才工作系统性重塑,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打造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巴渝大地成为各方英才荟萃、青年创新创业的热土。
山水之城 才栖之地
在中国式现代化场景中谋划人才工作
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来到重庆,设立了其在中国的首个工作站。作为超短脉冲激光技术、阿秒物理等领域的全球顶尖专家,他将在重庆开展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工作。
“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令人钦佩,城市充沛的发展活力让人印象深刻。”谈及为什么来到重庆,费伦茨·克劳斯表示,重庆良好的医疗资源、科研资源,相关领域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是重要原因。
多年来,不沿边,不临海,怎么聚才留才,推动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曾让重庆深深困扰。如今这个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作为我国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以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等重大战略叠加,带来了强劲发展动能,内陆高地变身开放前沿。重庆牢牢把握机遇,乘势而上,创新体制机制,谋深做实抓手载体,聚力构建“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和“416”科技创新布局,以平台提升创新效能,强力引人留人,推动高质量发展。
高能级实验室成为了重庆的法宝,为更好引聚人才,催发创新裂变,重庆建设金凤、嘉陵江、明月湖实验室。
“不只是一个实验室,更是通过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建成的生命健康领域高端平台。”金凤实验室工作人员介绍,实验室揭牌投用以来,已有卞修武、段树民等院士领衔的25个团队入驻。通过校企双聘PI模式,实验室已汇集科研人员566名,取得国际国内领先创新成果13项,为西部城市招引生命健康高端人才探索了一条新路子。
除了四大实验室,重庆重组建立了全国重点实验室11家,超瞬态实验装置、大规模分布孔径深空探测雷达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提速建设,建成国家应用数学中心、硅基混合集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国家及部级科技创新平台基地增至231家。
同时,以“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为主的各产业领域蓬勃发展,也为人才集聚、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十四五”期间,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一代电子信息制造业、先进材料3大主导产业集群向万亿级迈进。功率半导体产能居全国前三。软件业务收入去年突破了4200亿元,跻身全国“第一梯队”。
要想弯道超车,发挥后发优势,就得付出更多,重庆树立超常规创新思维,实施超常规的硬核举措,拿出爬坡上坎的干劲,交出好的创新和人才答卷——
“一人一策”支持战略科技人才领衔建设大装置大平台,对团队投入自有资金的按照不低于1:9的比例给予配套,目前已落地彭练矛等院士领衔建设重大平台6个,吴宜灿院士建造超高流强稳态氘氚中子源科学装置关键技术指标国际领先;
建设高水平大学集群,布局建设前沿交叉技术研究院,建立健全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8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学科排名前1%;
压紧压实责任体系,每年实施市级部门和区县重点人才项目清单,定期发布人才发展指数,推动落实“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项目就要抓人才”;
……
老工业基地向新跃升
以产才融合点燃高质量发展引擎
全球每三台笔记本电脑就有一台来自重庆,我国每三辆出口摩托就有一辆“重庆造”。重庆,拥有我国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是当之无愧的制造重镇。如今重庆正全速向先进制造业高地迈进,“十四五”期间,重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居西部第1位。
作为我国第三个、内陆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全域GDP突破5000亿元,稳居国家级新区第一方阵,区内聚集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软件信息服务等产业,其中空天信息产业集群,集聚了全市90%的航空航天产业项目,落地了中国星网、海格通信等240余家企业。
为发挥人才对产业发展的强有力支撑,两江新区聚焦重点领域,打造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人才队伍,制定10条重点举措,形成《创建重庆两江新区产才融合集聚平台实施方案》。
同时聚焦“智能化+新能源”的产业发展方向,成立重庆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教联合体、卓越工程师空天信息培养联盟,联合德国大陆集团、广域铭岛等30余家头部企业,创新开展“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校企攻关”人才联合培养,储备卓越工程师及后备人才超2000名。在人才评价上精准发力,赋予长安汽车、赛力斯等重点企业用人评价自主权,持续实施“用才者评才”“专家举荐人才”等方式认定产业领军人才60名。
群山环绕,道路崎岖、峡江湍急,这里曾经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地点,也因此为其所在的涪陵区留下了良好产业基础。涪陵的先进材料产业在重庆一直有重要地位,在涪陵工业白涛园区,聚集了华峰化工、万凯新材料、卡涞复合材料等一大批龙头企业。
然而涪陵新材料产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也遇到了难题:研发缺乏整体统筹;人才流动存在壁垒导致单兵作战;利益联结分配难,导致深入合作缺乏基础等。涪陵区通过探索,使用“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组合,探索组建先进材料产业人才创新联合体,实现人才共用、技术共克、成果共享、产业共振。
在联合体推动下,华峰重庆氨纶有限公司120头多孔高密度纺丝生产线建成,这一国际领先的生产线达到了单套年产万吨级的规模,为企业新增销售收入逾2亿元。通过人才创新联合体平台邀请8位高校专家加入,重庆建峰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副院长郝剑主持攻坚的PBAT类可生物降解材料合成关键技术,6万吨PBAT示范线6月底投料试车,填补重庆相关领域空白。
标准化生产线,全封闭车间里上百台机器人在有序工作,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长城的首款豪华高端皮卡“长城炮”正在生产,这个车间里的“长城炮”皮卡每72秒就能下线一台,每3天就可创造2亿元的产值。
长城汽车把生产基地放到永川,深厚技能人才储备是重要原因。“在这里建立新工厂,人员是主要考量,基地员工将近2000人,只派了100多个人过来,其他人都是当地的。” 长城汽车重庆分公司党支部书记王炳江表示。
“学技能到永川、选人才到永川、兴产业到永川”,作为西部职业教育基地,永川现有职业院校18所,在校学生约20万人。近年来永川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智能制造等新技术、新业态开展一系列培训,为企业提供了丰富人才支撑。此外,永川还通过建设产教融合体,培养技能人才,推动产才融合。在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记者看到,这里的环境完全按照企业真实生产线复刻,人才经过学习,马上到实际生产线上操作,实现学习到实操无缝连接。
此外,重庆实施“满天星”软件人才培养专项,建设重庆高等研究院、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每年新增卓越工程师人才1万名,工程师总数达55万人,升级“巴渝工匠”行动计划,获批全国首个“智能+技能”数字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全市高技能人才179万人居西部第一,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匹配度达到88%,这些都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转型跃升。
从保障型服务到发展型服务
以数字赋能牵引人才生态大跃升
2025年初,30岁的米兰理工大学博士生毕业生万佳佳来到重庆开启她的职业生涯,而让她与重庆结缘是一款名叫“渝才荟”的应用,“渝才荟——百万人才兴重庆”平台将她推荐给了两家单位,深入沟通后,她选择了长安汽车。
万佳佳的故事只是重庆数字化引才的缩影。数字化是通向现代化的“船”和“桥”,近年来,重庆通过打造“渝才荟”应用,全链条数智赋能人才“引育留用服”,构建人才数字化服务和治理新体系。
以往部门间的条块分割,让效率变得低下,重庆打通各个入口将各部门服务人才的事项,整合成3类73项服务,汇集到一个入口申报,服务一键直达。“无帽子”“无奖项”的设计开发主任工程师林千入职阿维塔科技,通过“渝才荟”应用仅10天就被成功认定为新重庆人才D类,可享受项目申报、金融支持等各项人才服务。从去年上线以来,市级服务加上区县特色服务,已经上线了93项,累计服务人数已经达到61.9万,日均服务人次在2000左右。
数字化治理的背后,是更深层次的变革。当前人才服务从保障型向发展型转变,近年来,重庆以数字化手段推动人才工作系统性变革,作为培优人才生态,加快建设西部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重要途径。他们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大力实施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对人才引育、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全周期关键环节进行精准滴灌,持续畅通人才创新创业链路。
此外,他们还一体实施人才分类评价、科研项目管理、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服务支持、资源要素集成等5类改革举措,聚焦科技人才评价,建立了高层次人才“计分+目录”评价机制;建立目标导向型的攻关任务生成机制,让攻关任务生成“企业说了算”;探索成果转化“以权代股”改革,实现“赋权、转化、受益”畅通;创设省级种子基金直投科技人才团队模式,引导更多耐心资本投早、投小、投硬科技;贯通22个部门服务,实现人才认定、项目申报等38项多跨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如今,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已经迭代到2.0版,预计到2025年底,重点领域改革深化将取得新的突破,服务创新创业人才2万名以上。
不吹“壳子” 不画大饼
以实干赢得人才心归
有一种速度,叫重庆速度。长城汽车重庆永川生产基地,从建设到投产仅用14个月,在此之前,其同类型基地建设周期最短为29个月。整个过程仅用17个工作日即完成项目评估、报市政府核准等程序,后续保障服务也全速跟进,没有一个环节掉链子,这让王炳江十分感动:“想到会快没想到这么快!”
重庆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企专利申请量大,有企业反映,曾因16个月未获得授权而制约他们的产品开发进程。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重庆通过优先审查,将专利获权时间平均缩短到12个月。同时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将发明专利审查周期缩至 3–6个月,并完成专利开放许可备案 1295件,数量居全国第一。
急事快办、难事易办、要事细办,重庆人才服务持续提速:职称评审办理压减 30 天;建立 “7 天提醒处长、3 天提醒分管领导、超期直报主要领导” 的督办机制。这般 “别人办三天、我们一天成” 的魄力与效率,何愁引不来 “金凤凰”?
快,能提升人才体验,而生活的舒适度,才是人才愿扎根的关键。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皆系人才幸福小确幸。重庆用 “背篓专线”“扁担轮渡” 传递烟火温情,建100 个“15 分钟高品质生活服务圈”,更在看不见处发力:打破社保 “一卡通” 壁垒省时间,优化托育解后顾之忧。这些民生细节,更让人才心安。
青年是衡量一座城市活力的标准。一个城市是否对青年友好,实质上是代表着是否对发展友好、对未来友好。重庆深知这一点,他们加强人才环境生态建设,力争吸引留住青年人才:实施百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留渝来渝就业创业行动,打造青年西部就业创业首选之城;建立青年科技人才梯度培养体系,推出新重庆青年创新人才项目、博士后创新发展支持计划等;健全青年科技人才担纲领衔机制,40岁以下青年人才担任负责人和骨干的比例达到70.3%。
这些做法也卓有成效。今年1–9月重庆博士后出站401人,出站留渝率保持90%以上。
虽地处内陆,却观念新、思想解放。人才政策坦诚透明,不吹“壳子”、不画大饼,真诚实在,这让更多人才为重庆驻足。以往,西部地区引才靠血缘、地缘、亲缘,重庆医科大学引进的哈佛大学博士后辛启亮在考察了很多国内城市后,却选择来到了离家千里之外的重庆,还没签合同就把房子先给买了。他说之前接触时就感受到重庆办事处处有诚意,件件有章法,信任也由此建立。
时下舒适性最好的第四代住宅,270度观景阳台,站在阳台上,可以远眺凤溪湖公园,周末还可以和家人亲友在小区搭个帐篷,放松休闲。这不是某个高档小区,而是西部(重庆)科学城的国际人才社区。
从人才社区出发,5分钟到金凤实验室,十几分钟就到科学谷,那里有北京大学数据研究院、西部智联创新中心等大量科创平台,20分钟路程外就是嘉陵江实验室。此外还有坐拥重庆28所高校的大学城。科教产城人完美融合,一边是潜心钻研的沃土,一边是涵养身心的雅境,重庆让科学家的奋斗与生活,都有了安放之处。
城市经时光淘洗沉淀出的底蕴,凝成的独有魅力,亦是让人才心归的磁力场。有人说,重庆的 8D 魔幻地形与麻辣美食悄悄拴住了人才的心。火锅热辣,升腾的不只是香气,更是实实在在的归属感;轻轨穿楼,洪崖洞灯火,万架无人机划破夜空,是这座城独有的科幻浪漫。在这里,科技感、历史感、烟火气交融共生——闲时喝啤酒、烫火锅,看一场无人机表演,江边公园散散步。清波浊浪间,人才在繁忙工作之余,也能诗意栖居。
既有硬实力、又有“轻暖意”,重实干、肯用心,据统计,仅在2024年一年,重庆就引进人才8.4万人,同比增幅14.1%,创近五年新高。
2024年在重庆国际人才交流大会上,重庆市委主要领导发出召唤,“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为海内外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丰富场景和广阔舞台,重庆诚挚邀请广大人才走进重庆、牵手重庆,在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中共享时代机遇、共创美好未来。”
风会三峡起红土,山河为证写华章。站在“十四五”收官、“十五五”谋划之年上,相信重庆必将继续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人才写就中国式现代化新的重庆篇章!
编辑:李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