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守初心惠民生 解急难暖民心
作者:王亚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5 15:00:26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为民生工作标注了新的价值刻度。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乎根基。只有把群众“盼的事”变成干部“干的事”,把群众“呼声”变成政策“回声”,才能把一张张民生清单兑现成一幅幅幸福实景,让万家灯火在新时代的春风里更加温暖、更加明亮。
以需求校准方向,把民生清单变“幸福账单”。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日新月异,既有对托幼、上学、就业、就医、养老、住房等“有没有”的“硬需求”,也有对公平正义、尊重包容、环境品质等“好不好”的“软期待”。广大党员干部要把“群众想要什么”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满意什么”作为第一标准。要常态化开展“走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蹲点调研,用脚板丈量民意,用耳朵倾听民声,用真心换取信任,真正把碎片化的诉求梳理成条目化的清单,把清单细化为可量化、可跟踪、可评价的“账单”。对群众反映的“关键小事”,要闻风而动、接诉即办;对久拖未决的“老大难”问题,要挂牌督办、限期销号;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前置研判、源头化解。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把办公桌搬到社区广场、田间地头、工厂车间,把“群众找上门”变为“干部走上门”,把“问题清单”变成“履职清单”,用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把“民生之盼”变成“民生之赞”。
以服务升级温度,让民生难点成为“改革支点”。民生难点往往也是改革发力点。学前教育“一位难求”,折射的是资源布局的结构性矛盾;老年人“数字鸿沟”,暴露的是公共服务的适老化短板。破解这些难题,不能靠“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碎片化”修补,而要靠广大党员干部推动服务理念、服务流程、服务载体的系统性重塑。要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改革,把部门“单打独斗”整合为“协同作战”,把群众“多头跑”变为“一网通办”,把“窗口受理”升级为“主动响应”。要在街道、社区普遍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首问负责、限时办结、结果评价”闭环机制,确保群众诉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广大党员干部要甘当“店小二”,把“窗口”搬到群众“家门口”,把“服务”送到百姓“心坎上”;要常怀“同理心”,多说“群众话”、多解“群众忧”,用“一张笑脸、一句问候、一次陪同”传递党的温度,用“数字赋能、流程再造、制度创新”提升服务质感,真正把民生难点变成群众点赞的焦点。
以制度固化成果,把民生温度转为“治理厚度”。民生工作最怕“一阵风”,群众最盼“长流水”。只有把民生温度沉淀为制度厚度,才能避免“解决一个问题,留下十个遗憾”。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当下改”与“长久立”结合起来,把“点上突破”与“面上推广”贯通起来,把“个案经验”上升为“制度安排”。要健全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回访制度,完善“群众点单、部门接单、党员跑单、社会评单”全链条响应机制,做到“问题不解决、台账不销号、责任不脱钩”。要完善“镇街吹哨、部门报到”协同机制,厘清权责边界,防止“责任甩锅”,推动资源、服务、管理真正下沉到基层。要探索“网格议事会”等基层民主协商平台,把群众“请进来”、让干部“沉下去”,在“有事好商量”中凝聚共识,在“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中化解矛盾。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要我干”变为“我要干”,把“过得去”变为“过得硬”,用执行力提升治理公信力,让每一项民生政策都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编辑:李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