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山河不忘 暗夜有光
作者:杨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6 12:07:15“风萧水寒,旌霜履血,或成或败,或囚或殁,人不知之,乃至陨后无名。”在北京西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花岗岩墙壁上镌刻着这样一段碑文。由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撰写的这篇主碑铭,纪念的是20世纪50年代牺牲于台湾的中共地下党员。2025年国庆期间,随着电视剧《沉默的荣耀》的热播,许多观众手捧鲜花来到这里,寻找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烈士的名字。
《沉默的荣耀》作为首部聚焦新中国成立前后台湾隐蔽战线斗争的电视剧,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底,讲述了1949年至1950年间吴石将军等人深入虎穴的潜伏故事。与普通谍战剧不同,该剧开篇便揭示了悲剧结局——吴石亮相时的独白“若一去不回,便一去不回”,已然道破了英雄们最终牺牲的宿命。这种叙事选择,让观众不再追问“他们能不能赢”,而是将情感聚焦于“他们还能走多远”。当知道主角每一次传递情报的细微动作都是在为生命倒计时,观众更能体会那种“向死而生”的悲壮感。该剧首播收视率即突破3%,峰值达4.2285%,创下央视八套黄金档开局新高。
《沉默的荣耀》中的人物不再是被神化的特工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吴石酒后唱起闽南乡音的歌谣,用“我身骑白马走三关”寄托对故乡的眷恋;他与夫人定下“约法六章”,对不理解自己的小女儿充满牵挂。朱枫临危受命时也曾有过犹豫,但最终选择了义无反顾。这些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让英雄形象更加立体。正如碑文所写:“夫天下有大勇者,智不能测,刚不能制,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朕加之而不怒,此其志甚远,所怀甚大也。”这些隐蔽战线的英雄,在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交汇处,做出了超越常人的选择。
《沉默的荣耀》秉承“大事不虚、小事不拘” 的创作原则。剧中九成以上角色使用真实姓名,从吴石、朱枫到陈宝仓、聂曦,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真实的牺牲。创作团队通过实地探访、史料收集,不仅挖掘事件线索,更致力于呈现那一代人的精神谱系。导演杨亚洲透露,为还原历史场景,剧组辗转福州、厦门、平潭等地取景,甚至在台北西马场町原址搭建刑场。剧中吴石与朱枫传递的“舟山兵力部署图”等情报,均与历史档案高度吻合。这种对历史细节的苛求,让观众在观看时产生强烈的代入感。
《沉默的荣耀》的热播,点燃了两岸人民对那段历史的关注。部分单位组织党员活动,在广场二层吴石、朱枫、陈宝仓、聂曦四位英雄塑像前,聆听工作人员讲解英勇事迹。许多观众看完剧后,特意前往北京西山森林公园的无名英雄广场祭奠先烈,更有台湾青年在吴石将军夫妇合葬墓前洒下金门高粱酒,并为之哽咽发声。更令人动容的是,吴石的后人也在延续着这种记忆,吴石的孙女吴红经常去纪念广场缅怀祖父。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文字,而成为可感知的情感传承。
“呜呼!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兮精魄,安兮英灵。长河为咽,青山为证;岂曰无声?河山即名!”碑文中的这句话,恰是对这些无名英雄最好的告慰。一水之隔、咫尺天涯,两岸迄今尚未完全统一是历史遗留给中华民族的创伤,英雄们为之牺牲的愿景,至今仍在实现的进程中。今天,中华民族向世界展现欣欣向荣的气象,以不可阻挡的步伐迈向伟大复兴,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铭记历史,把握当下,方可开创未来,两岸同胞更当坚守民族大义,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立于时代巨流的潮头,精诚团结、携手同心,共创中华民族绵长福祉,共同续写中华民族历史新的辉煌。
(作者单位:云阳县江口镇人民政府)
编辑:李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