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西锋光专栏 | 不要一窝蜂“上马”,也不要一刀切“下马”
作者:渝西锋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6 14:21:14金秋十月,本是马拉松赛事最为热闹的季节。然而2025年10月以来,山西临汾、北京延庆、河北大厂、蠡县等多地马拉松赛事相继取消或延期。多场马拉松赛事被按下“暂停键”,其中不乏A1认证赛事。突如其来的“取消潮”引发了跑友圈的震动,也将马拉松治理推到了舆论关注中心。
马拉松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综合效益不容忽视。马拉松融合了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等要素,赛事对举办城市的文旅发展具有直接推动作用,其拼搏奋进的精神内涵也能促进城市精神文化建设。据体育界专家分析,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时,会进入以马拉松为代表的全民路跑体育消费周期,而我国人均GDP已在10余年前超过此值。由此可见,近年来中国出现的“马拉松热”,总体上是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
与此同时,马拉松对一个地方或城市消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不容忽视,它能直接带动当地餐饮、住宿、旅游等产业效益,也能让城市的知名度、美誉度大大提升,城市的吸引力、影响力得以增强。
但部分地方密集出现马拉松赛事,甚至有盲目跟风与资源浪费等现象出现,这些情况应该得到治理。2015年后,我国马拉松赛事呈现“井喷式”发展,其中2019年全国举行的路跑赛事就多达1828场。不少地方对举办马拉松赛事表现出高度热情,最直接的原因是看重赛事带来的可观“流量”,包括参赛者和游客构成的人流、各转播机构和社交平台的数据流、拉动文旅产业发展的资金流。但是,有的地方政府只看到了短期效益,却忽视了自身的资源禀赋与现实条件,盲目跟风、一哄而上举办马拉松赛事,折射出急功近利的心态。
赛事质量也出现了参差不齐的情况。一些办赛方管理漏洞多,交通、领物、补给等环节多次出现问题,赛事质量跟不上赛事发展速度;有的赛事向中小企业分配赞助任务,给企业正常运转增添压力,甚至出现个别地方向企事业单位“摊派”多余的参赛名额的情况……这些乱象都是“病”,理当得治。
但治理马拉松也应防止一刀切“下马”,避免从极端走向极端。如近期多地马拉松赛事突然取消,也带来了诸多问题:对于已经做好准备的跑者来说,报名费交了,酒店订好了,突然取消比赛造成了不少损失;对主办方而言,已经投入的物料和人力物力成本也难以收回;“一刀切”叫停马拉松,还可能挫伤市民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
有网民对此质疑:“有的马拉松办了十多年,已成为城市名片;有的马拉松的体验广受好评,为什么不能保留优质赛事,只淘汰问题项目?”这样的提问虽然“刺耳”,但也值得倾听。因为马拉松的“上”与“下”背后,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耐心与智慧。理性与包容,才能让规范与活力平衡并存,推动马拉松持续健康向前。面对马拉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可以暂停赛事,但更应及时督促整改,让各地认真吸取教训,严格赛事审核把关、完善应急机制,合理设定比赛难度,加强对参赛人员的安全培训等。
无论是发展还是治理,都需要因地制宜,不能“一窝蜂”地上,也不能“一刀切”地下。
无锡汇跑体育总经理李长征曾提出,马拉松赛事运营需结合地方特色与市场需求,并非所有地区都适合举办马拉松。“交给市场是最好的,活不下去的就会自然消亡。”
马拉松不该是一个地方或城市的流量生意,而应是专业、安全、可持续的体育赛事标杆,应当回归其作为“极限运动”的本质,与全民健身的健康跑、欢乐跑明确区隔开来。马拉松治理需要的不是简单“一窝蜂”地“上马”,或者粗暴“一刀切”地“下马”,而是因地制宜、“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精细化管理。让专业赛事更专业,让大众活动更安全;让奔跑回归本质,让赛事回归理性,使那些借名敛财、徒有其表的“伪马拉松”自然淘汰——这才是对体育精神最好的致敬,和对全民健身最好的守护。
编辑:龙宣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