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俭中日月
作者:杨进峰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7 10:29:14母亲八十七岁了,住在陕西杨凌的老屋里。我五十七岁,在宁夏银川工作。七百多公里的距离,隔不断每日黄昏那通电话。母亲耳背,我总要提高嗓门,像年轻时在地头喊她回家吃饭那样。
电话那头,常能听见她摆弄家什的细碎声响。这让我想起前不久回去时看见的情景。母亲正把剥下来的橘子皮一片片摊在窗台上晒着,摆得整整齐齐。我问她做什么用,她说泡水喝能顺气。其实我知道,她是舍不得买药店里的陈皮。厨房的酱油瓶倒完后,她总要兑点水晃一晃,再倒出半碗淡褐色的液体。“还能炒一盘菜呢。”她眯着眼睛说,眼角漾开细密的皱纹。
母亲的一把梳子,是结婚时外婆给她买的桃木梳,从十八岁用到了现在。梳子磨得不到两指宽,却被岁月打磨得油光发亮,像浸透了时光的琥珀。母亲依然在用,她说用这把梳子,有外婆呵护的感觉。
在她的影响下,我们全家都养成了惜物的习惯。母亲总是把剩饭剩馍晒干收起来,到立冬时发酵做成冬醋。儿女们从老家离开时,她都会让每人带上一瓶。“自己酿的纯粮食醋,比超市买的香。”她说这话时,脸上有种踏实的光彩。晾衣服从来不用烘干机,她说太阳的味道最好闻。那把用了三十年的锅铲,木柄被手掌磨得发亮,铁铲边缘薄如纸片。她说这铲子懂火候,其实是用了三十年,已经懂得如何与锅底贴合。
在银川家里,我也渐渐学会了这般过日子。妻子笑我越来越像母亲。的确,有些道理要到岁数才明白。节俭不是吝啬,是把每样东西都用到恰如其分。这种领悟,是在母亲身边生活十多年慢慢浸润出来的。
这种惜物的智慧,在老家很常见。隔壁邻居老杨是木匠,他家里的家具从不轻易扔掉。只要坏了,经他手一修,松动的小凳重新站稳,开裂的木柜贴上新边。村里谁家家具出了问题,他都乐呵呵地去帮忙维修。有次见他给旧椅子补腿,刨花飞舞中他说:“东西用久了有感情,修好了还能再用二十年。”那些修复的痕迹,反而成了独特的纹路,记录着时光的故事。
我哥哥家的外孙衣服总是干干净净,却很少见买新的。问起来才知,侄女把大儿子穿小的衣服细心改过:磨薄的膝盖贴上卡通补丁,褪色的衣领翻过来重新缝制。有件外套接了三次袖口,孩子在长高的年纪里,衣服也跟着长。她说:“孩子不懂旧与新,只知道这件衣服妈妈缝过。”这话让我想起母亲常说的:“东西没有没用的,只有不会用的。”
前日电话里,母亲说她把破旧的衣服剪开,做成拖把。“挺好用的。”她语气里带着满足。我在这头微笑,想起她窗台上晒着的橘子皮,想起那把磨薄的桃木梳,想起老杨修好的椅子,想起侄女缝补的衣裳。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串联起来的是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
回到银川,我也学着这般生活。不再轻易丢弃,而是想着如何延续物品的寿命;不再盲目添置,而是看清真正所需。这不仅是节省开支,更是对劳动的尊重,对资源的珍视。在物质丰盈的今天,这种品质显得尤为珍贵。
岁月教会我们,最深厚的生活不在远方,就在这日复一日的珍惜里。当我们认真对待一粥一饭、一针一线,日子便呈现出踏实的光泽。这种光泽,是任何昂贵物品都无法替代的。
母亲八十七岁了,依然每天把生活过得细致绵长。而我五十七岁,终于懂得她用一生诠释的道理:节俭的本质不是节省,是让每样东西都找到归宿,让每个日子都沉淀出分量。这种朴素不是匮乏,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知道什么值得坚守,什么只是过眼云烟。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里,母亲那代人传承下来的节俭智慧,恰如一剂清凉散。它让我们在物欲横流中保持清醒,在过度消费的时代里守住本心。俭中日月长。这长长的,不仅是物品的使用寿命,更是我们对生活深沉的热爱与敬意。
编辑:张雨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