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下实功、办实事、求实效 让民生愿变为幸福景
作者:杨青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17 18:12:14近日,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辑的《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并在全国发行。这部著作系统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的“思想罗盘”,更是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行动手册”。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民政工作一头连着党委政府的民生承诺,一头系着千家万户的柴米油盐,是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关键纽带。新征程上,广大党员干部要将论述精神转化为“脚下沾泥、心中有情”的实际行动,让民政工作真正成为温暖民心的“幸福工程”。
察民情上下实功,在街头巷尾中感知民生脉搏。民政工作要精准发力,摸清民情是前提。党员干部不能满足于“办公室听汇报、会议室议方案”,而应主动走出机关大门,把调研现场搬到群众身边——在集中安置社区的楼栋下,和刚搬新家的居民拉家常,记录他们对配套商超、社区医疗的期待;在乡村集市的摊位前,与返乡创业的农户细交流,倾听他们对冷链物流、电商培训的需求;在老旧小区的凉亭里,同乘凉的老人聊心事,收集他们对适老化改造、日间照料的建议。同时,要善用科技赋能民情调研,通过绘制“民情电子地图”标注独居老人、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分布,依托大数据分析就业意愿与岗位需求的匹配度,让“纸上数据”变成“心中有数”。只有把民情摸得“一清二楚”,民政政策才能制定得“精准对路”,避免“大水漫灌”式的形式主义,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办实事上出实招,在排忧解难中彰显民生温度。摸清民情只是起点,解决民忧才是核心。面对群众的“急难愁盼”,民政部门不能“等靠要”,更不能“走过场”,而要拿出“啃硬骨头”的实招硬招,把好事办在群众心坎上。针对就业困难群体,可联合人社、企业开展“岗位大篷车”进社区活动,不仅带来岗位清单,更现场提供简历优化、技能培训咨询服务,让求职者“在家门口找工作”;对于双职工家庭的“暑期看护难”问题,可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开设“暑期托管班”,邀请大学生志愿者、退休教师授课,既解决家长后顾之忧,又丰富孩子假期生活;对于行动不便的老人、残疾人,可推行“暖心代办”服务,从社保认证到补贴申领,由社区网格员上门帮办,让特殊群体“零跑腿”享服务。办实事既要“解燃眉”,也要“顾长远”,在解决具体问题的同时,更要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让民生服务既有“力度”更有“温度”。
求实效上用实劲,在久久为功中提升民生福祉。民政工作不是“一阵风”的突击任务,而是“一辈子”的民生事业,求实效必须拿出“钉钉子”的韧劲,久久为功、善作善成。要建立健全民生工作长效机制,让每一项服务都有“后续保障”——给社区健身器材、便民长椅等设施挂上“责任牌”,明确维护单位、责任人及联系电话,避免“坏了没人修、用着不方便”;每季度召开“民生吐槽会”,邀请群众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挑毛病”,对收集的意见建立台账、限期整改、闭环管理;定期开展“回头看”,通过电话回访、入户走访等方式,了解政策落实效果,及时调整优化工作举措。此外,还要注重总结推广好经验,比如将某个社区的“适老化改造模式”复制到其他老旧小区,把某乡镇的“困境儿童关爱方案”升级为区域性工作标准,让“点上经验”变成“面上成果”。唯有秉持“功成不图己名”的胸怀与“任事绝不缺位”的责任,才能让民政工作持续释放民生红利,不断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治国有常,利民为本。”民政工作是党和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广大党员干部要以《习近平关于民政工作论述摘编》为指引,下实功、办实事、求实效,不断提升民政工作的质量和水平,让民政工作更好地惠及民生,为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贡献力量。
编辑:李云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