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论坛|文润山城奏强音
作者:陈骅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22 08:09:00
游客接待量超过2700万人次,国内游客花费近200亿元。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重庆交出一份亮眼成绩单,生动诠释了“雄奇山水 新韵重庆”的文旅魅力。这份依托于重庆“山水魂”与“时代韵”的成绩单,成为这座城市文化软实力最直观的经济体现。
“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2023年10月,习近平文化思想在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上正式提出,赋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更为深刻的文化内涵。今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要“加强城市文化软实力建设”,重庆市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让城市文化软实力更好成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的核心竞争力”。

软实力是靠吸引而非强迫来达己所愿的能力。作为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重庆深谙此道。以系统性保护守护文化根基,全市2万余处不可移动文物成为游客触摸历史的“活化石”;以普惠性服务贴近民生,“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丰富文化供给空间;以数字化手段激活潜能,“白鹤梁神女”游戏皮肤成为超10亿次传播的现象级文创产品……
这些生机勃勃的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让重庆在“十四五”时期提前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网络零售额等指标,生动彰显了“文化的力量最终可以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文化的软实力最终可以转化为经济的硬实力”这一科学论断的实践伟力。

站在新时代新起点,文化不再仅是城市发展的伴奏,还将引领城市高质量前行。重庆要做的,是以更富创意的“打开方式”,激活文化基因,将巴渝山水的千年文脉转化为驱动城市前行的不竭动能。
在活化中延续文脉。要像大足石刻的数字化重生、湖广会馆的沉浸式演绎那样,让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找到新的位置。推动文化遗产与旅游、教育、文创、数字产业深度对话,才能使每一处遗存都成为可感、可触、可思的“城市叙事者”。
在融入中滋养民生。要像社区里的川剧坐唱、街角书房的非遗体验那样,将文化种子转变成生活的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城市的温度与品格。推动文化遗产走出典籍、走进日常,才能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实现文化惠民、文化育民、文化乐民。
在转化中激发动能。要像白鹤梁与数字技术的创新融合那样,使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跨界对话,让文化基因变成产业升级的内生动力。通过设计赋能与数字转型,推动传统文化变成具有影响力的文化符号,为新质生产力注入独特的地域魅力。
在涵养中培育生态。文化的生命力,终归于人。要搭建让艺术家潜心创作的环境,培育既懂文化又通管理、既守传统又敢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打通从创意到产业的转化通道,让创新的种子在包容的土壤中生根发芽,使文化传承拥有更坚实的保障。

当文化成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发展便有了定力;当软实力沉淀为坚实的硬支撑,建设便有了底气。唯有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让保护与创新交融并进,文脉的传承才能与城市的发展同频共振,这曲文化与城市共生共荣的乐章,才能在巴渝大地上不断奏响。

编辑:陈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