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时评|重温“六尺巷”故事 答好基层治理新答卷
作者:杨青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22 14:22:40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省桐城市六尺巷考察时强调,六尺巷承载着中国古人的历史智慧,要弘扬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互礼让、以和为贵,解决好民生问题,化解好社会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我们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讲好“六尺巷”的故事,推进基层治理迈向新台阶。
重温礼让故事,怀拳拳公仆心萃取基层治理新思想。六尺巷的故事,核心在于“礼让”二字,其背后蕴含的谦和包容、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家人因宅基地与邻居吴家产生争执,双方互不相让,矛盾逐渐升级。张英在京城得知此事后,并未利用自身职权施压,而是以一封家书传递豁达胸襟,信中题诗“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深受触动,主动将宅基地后退三尺;吴家见状,也被这份礼让之心打动,同样退让三尺,原本剑拔弩张的邻里纠纷,最终化作宽六尺的巷道,“六尺巷”的佳话从此流传千古。在基层治理中,党员干部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更应学习张英的礼让精神,怀揣拳拳公仆之心,将“让”的智慧融入日常工作。党员干部要主动放下“架子”,以平等的姿态倾听群众心声。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更要体现“礼让”的觉悟,在评优评先、资源分配等问题上,主动将机会让给更需要的同事和群众,不与民争利、不与下属争功,以自身的品德修养赢得群众的信任,为基层治理凝聚起更强大的合力。
重温和美故事,持殷殷为民情搭建基层治理新桥梁。六尺巷所体现的“和为贵”理念,并非简单的“无原则求和”,而是建立在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基础上的和谐境界,这种理念与桐城源远流长的“和”文化一脉相承。桐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和”文化早已融入当地的民俗民风,从家庭中的“孝亲和睦”到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再到社会层面的“包容共济”,为历代社会治理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在新时代基层治理中,“和”依然是核心目标之一,基层干部要秉持颗颗为民之心,将“和为贵”的理念转化为搭建干群沟通桥梁、构建和美社区的具体行动。一方面,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营造“和”的社区氛围。通过举办“邻里节”“百家宴”,让居民们走出家门分享美食、交流心得;在春节、中秋等传统节日,组织写春联、猜灯谜、赏月茶话会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成为连接邻里情感的纽带。另一方面,借鉴“六尺巷”的典故,创新推出“新时代六尺巷工作法”:在社区设立“说事点”“调解室”,由经验丰富的老党员、退休干部担任调解员,遇到矛盾纠纷时,先以六尺巷的故事启发双方,用“和为贵”的理念感化当事人,再引导大家“知进退、明事理”,通过协商找到共赢的解决方案。
重温德法故事,守铮铮公正心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六尺巷的故事之所以能流传至今,不仅因为它展现了道德的力量,更暗含着法治的精神。张英作为朝廷官员,在处理邻里纠纷时,既没有滥用权力压制吴家,也没有纵容家人蛮不讲理,而是以道德教化的方式引导家人主动退让——这种“以德服人”的做法,符合儒家“修身齐家”的道德要求。同时,张家人和吴家人的退让行为,也遵循了当时社会关于宅基地纠纷的处理规范,并未突破法律与公序良俗的底线。基层治理中,单纯依靠德治或法治都难以应对复杂的社会问题,必须坚持德法兼治,基层干部更要坚守铮铮公正心,以“德”引导群众、以“法”规范行为,开创基层治理新局面。一方面,要强化德治教化,让美德成为群众的自觉追求。通过在社区宣传栏、文化墙展示六尺巷故事、道德模范事迹,利用“百姓讲堂”“线上微课”等形式,宣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礼让”“诚信”“友善”等美德深入人心。另一方面,要筑牢法治保障,让法治成为基层治理的“硬支撑”。基层干部首先要提升自身法治素养,通过定期参加法治培训、学习法律法规,确保在处理群众问题时懂法、用法、守法,不搞“人情执法”“随意决策”。

编辑:李云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