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新见闻
作者:刘泳含 王安安
文章来源:七一客户端发布时间:2025-10-23 07:17:00
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是许多人川西之行的必经之地。
这片青藏高原东南缘8.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既遥远,又亲近。藏民家里飘出酥油茶香,羌寨姑娘摇曳银铃声响,火塘边的老人低声吟唱。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阿坝典范建设实现开局突破的关键一年。9月22日至26日,记者深入阿坝各地,见证那股持续激荡的团结力量——从基础设施的加速建设到多元产业的蓬勃发展,从城镇的日新月异到草原的生机盎然,这里每天都在涌现新气象,每处角落都有新见闻。
眼下,正值石榴成熟时节。石榴花有白、有黄、有粉,可要是摘下一颗石榴掰开一瞧,里头粒粒籽实,都是紧紧依偎的一团红。

在马尔康,名校走进大山
9月22日下午,阿坝州马尔康市第二中学校的下课铃响起,孩子们涌向操场。头顶是高远蓝天,身后是连绵青山,输电塔像白色小树般扎根山腰,大山里的孩子,正在眼前尽情奔跑。

山高路远,阻不断来自祖国东部的深情。
去年,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投入400万元支援二中整体提升工程。初三学生西拉卓玛亲眼看着母校一天天变样,如今新操场、新食堂、新报告厅样样俱全,走廊里还装上了智能暖气。
不过她最爱的,是换了护眼灯、装了智慧黑板的新教室。屏幕一亮,四川成都等地名校的顶尖课堂便轻松翻山越岭来到眼前,大山里也有了名校资源。学校还建起精品录播教室,800余名师生得以共享优质课程,携手进步。
说起未来,西拉卓玛自信满满:“我要考汶川中学!”
那可是阿坝最好的中学之一。

排得满满当当的课表,不只在学校里,还在社区中。在马尔康市马尔康镇美谷社区,从周一到周五,普通话、书法、舞蹈等课程安排得十分紧凑。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穿着藏袍的少年,踩着书本堆成的阶梯,站得比云彩还高,望向远方。
“让学习成为雪域高原的生活方式。”美谷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邓召秀说。这个聚居着藏、羌、回、苗、彝、汉等多民族的社区,去年成立了教育学习中心,开设“五点半课堂”“银龄课堂”,以及唐卡、藏戏等非遗课程。终身学习,已成为社区新风气。

教育润物无声,也凝聚人心。懂多族语言的老人金嘎松,20余年如一日在医院为各族群众义务翻译;党员许芳带领一支老年志愿队,专门帮扶孤寡、空巢老人;邓召秀在多年基层实践中成长为社区治理能手,还荣获“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称号……
“现在调解任务越来越轻了。”邓召秀说,“我们亲如一家,在民族大花园里同沐阳光、和谐生长。”
在若尔盖,鹤与飞机齐飞
9月末,阿坝的阳光依然充足,只是风一吹,暖意中便添了几分清寒。
很快,在阿坝州若尔盖湿地栖居的“高原仙子”黑颈鹤,就要按捺不住迁徙的本能,飞向南边温暖的湿地。它们舒展双翼的倩影,也被印在了当地一家公司的标志上。
23日,在位于若尔盖县唐克镇的若尔盖县低空飞行中心,一架裹着迷彩布的直升机停靠在停机坪上。“这是我们引进的两架贝尔407GXi机型直升机之一。”四川若尔盖县通航文旅有限责任公司监事长熊婧飞语气自豪,“它能在高高原航线飞行。”

若尔盖平均海拔约3500米,远远高于以海拔2438米为最低标准的高高原机场,飞机起降难度大,对设备、飞行员都是不小的挑战。
低空经济是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近年来,在3亿元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下,作为全国首个高海拔低空经济试点县,若尔盖积极探索发展高原民族地区低空经济,并从浙江引进4名机长、3名地勤等技术骨干。
从2025年2月底调研,到5月底首飞,若尔盖在100天内将蓝图变为实景,首飞后不到2个月,飞行中心已执飞近300架次,旅游观光收入约40万元。
“发展低空经济,若尔盖有区位优势,更有资源禀赋。”熊婧飞说,从若尔盖出发,开车3小时不到,就可抵达阿坝红原机场或九寨黄龙机场,而且这里还是“中国最美的高寒湿地草原”“中国黑颈鹤之乡”。

从浙江被派往若尔盖支援的机长教员付晗,拥有16年飞行经历,飞过湖北、云南等地。他对若尔盖空域的最深印象是“干净而开阔”。“即便是看惯高原风景的本地人,在离地300米的空中俯瞰家乡时,也会有全新的感动。”他说。
目前,若尔盖已开通黄河九曲第一湾和花湖生态环线的观光航线,未来还将拓展应急救援、森林防火、航空研学等业务。
秋风微凉,芳草未黄。若尔盖在群山环抱中显得安宁祥和,上千只黑颈鹤在此栖居。当付晗驾驶直升机掠过天际,偶有黑颈鹤在下方远远伴飞。白河如缎、蓝天如洗,鹤与飞机各自翱翔,共同绘就一幅和谐的高原图景。
在松潘,香气飘溢八方
9月24日,阿坝州松潘县青云镇,四川青藏高原农畜产品加工集中区(松潘高原农特产业加工园)内,一箱箱牛肉干整齐堆放,即将发往四川天府新区。
提到川西特产,人们往往会想到牦牛肉干。而在园区内细细嗅闻,除了肉香,还有牛油火锅底料的鲜香、牛肉(骨)膏系列调味品的醇香——牦牛全产业链正逐步完善,一头牛的价值被挖掘到了极致。

“一亩青稞能卖多少钱?加工成饮品,身价就大不一样了。”园区负责人闫永军说。园区于2013年全面启动建设,目前已入驻企业23家,开发产品50余种。今年1—7月,园区产值超1亿元,带动就业1100余人。
松潘资源丰富,除了牦牛,还有中药材、野生菌等“宝藏物产”。它们经过加工线的打磨,变为货架上的奶茶、青稞酒、鹿茸菇干等产品,香飘全国、远销海外。
“中华自古肇蜀山,蜀山要隘惟松潘”,这句古语道尽了松潘自古以来的交通之险。
如今,高原里的“土宝贝”能变成海内外的“香饽饽”,背后除了路网建设的支撑,还有电商产业的赋能。
2021年,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与松潘共建电商产业园。工作人员走访调研松潘17个乡镇,按标准设立松潘优质特色农产品名录,解决了过往零散采购中质量难把关、价格谈判议价权小等问题;携手建设县乡村三级物流体系,引入商业物流、生鲜配送企业,降低农产品损耗率,让农特产品能快速送达全国各地。

农特产品畅销了,老百姓富裕了,人才也来了。
曾在外从事电商行业的龙莉,去年3月到松潘注册公司,直接与乡镇签订采购订单,如今直播间每天能卖出400公斤牦牛肉;参与过桐乡组织的电商直播培训的当地人王永其,走村入户、走街串巷做实景直播,公司创立2年多来,年销售额已达600万元。
以往交通闭塞的松潘,如今“一水横来,四路交会”;以往老乡们守着发愁、卖不出去的高原产品,如今靠一部手机,就能轻松跨越山海,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九寨沟,遇见养眼又润喉的水
来阿坝,怎能不赏九寨沟的水?这里奇峰卓绝、林深茂密,“九寨归来不看水”的美名远扬,无数游人纷至沓来,让当地人稳稳端住了“旅游饭碗”。

9月25日,九寨沟县南坪镇双河村养心谷景区内,溪水潺潺,粉黛草随风摇曳,民宿点缀其间。白墙黛瓦、木窗石砌,每一家民宿都各有韵味。
一顶大帐篷内,民宿老板何建强正为客人端上时令水果。“我家民宿有7间房,国庆期间全订满了。”他笑容满面,“近5个月,民宿收入就有4万多元。”
“双河村曾是个‘空心村’。”南坪镇党委书记张宗祥说。
2023年,九寨沟县引进文旅企业,通过政府、企业、农户三方投资,盘活闲置土地与房屋,实现“土地流转得租金、群众务工挣薪金、经营民宿翻本金、集体经济分股金、农特产品变现金”。

如今,300余名村民的人均收入从1万多元涨到2.4万元,家乡也彻底变了样:农房变成客房,果园变成花园,滩涂变成坦途。
客人品尝完脆李、甜枣,拧开一瓶矿泉水,只见瓶身上写着水源地:九寨沟县漳扎镇隆康村。
原来,九寨沟的水,不只悦目,还能润喉。
这水,源自青藏高原冰川群与岷山山脉深层火山岩地层,经上亿年岩层溶滤与万年钙化层的天然净化,富含矿物质,口感清爽甘冽。地处北纬30°黄金水源带与低氘的特性,让它广受赞誉。

九寨沟矿泉水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02年,一直致力于传递这份自然馈赠,却在2017年的一场地震中严重受损。次年,当地投入上千万元浙江对口支援资金用于矿泉水厂改造升级。2019年底,清澈泉水再度涌出,此后销路越走越畅。
2021年,浙江省嘉兴市嘉善县又投入315万元,推动矿泉水厂实现自动化、标准化生产,产品线日益丰富。
如今,九寨沟矿泉水已走出四川、销往全国,刚过去的国庆节、中秋节“双节”假期,就售出2.1万余件。
人们常说,九寨沟的美景带不走,再好的相机,也装不下眼前的人间仙境。但也不必遗憾,这仙境里最灵动的水,一直都能买得到,随时都能带得走。

编辑:刘泳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