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民站上城市发展的“C位”
作者:程正龙
文章来源:重庆瞭望微信公众号发布时间:2025-10-29 08:55:58城市属于人民,发展为了人民。
10月28日,全球城市领域的高规格盛会——2025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在重庆开幕,嘉宾云集、高朋满座。这是该活动首次走进中国中西部内陆城市,意义非凡、影响深远。本次活动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国人居署及重庆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主题为“人民城市 智绘未来”。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据联合国人居署的数据,全球已有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这一比例预计到2050年将升至68%。全球城市化浪潮之下,“人民”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的分量如何,需要放到价值观、政绩观和发展观中去考虑、去掂量。

01
从价值取向看,城市建设“C位”必须是人民。
作为商业、文化、科技、生产力、社会发展的枢纽,城市代表了人类的进步和文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
城市发展为了谁?“怎么看”决定“怎么办”。价值观是城市建设的“指南针”,城市发展坚持不同的价值取向,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
中国经验,世界共享。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把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系统谋划,城市发展能级、规划建设治理水平、宜业宜居水平、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水平、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城市现代化新路子。
在世界城市多样化发展的版图中,重庆独具特色,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探索出不少新经验。正如联合国副秘书长、人居署执行主任阿纳克劳迪娅·罗斯巴赫在开幕式致辞中所言,“作为一座超大城市,重庆运用数字技术提升住房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治理、公共服务水平,为全球城市提供了有益借鉴”。
中国城市的实践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西方城市的现代化不是唯一的选择。反观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建设中没有注重以人为本,而是被资本逻辑所主导,削弱了政府的公共规划能力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导致贫富分化加剧、决策低效、应急救援不力、卫生环境恶化等问题频出,城市缺生机活力,逐渐陷入衰退。
比如,今年年初,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山火造成至少31人死亡、超过6800座建筑被毁,经济损失高达1500亿美元,暴露出当地消防力量低效、撤离令发布不及时、应急预案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居民怨声载道。而在2022年重庆山火救援中,重庆短时间内就能召集1500人的搜救团队,各方力量分工明确、紧密配合,迅速投入灭火、救援、安置等工作中,诠释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团结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是城市现代化的核心和根本。毫无疑问,让人民站上城市发展的“C位”,是城市建设的价值基石和逻辑起点。

02
从执政导向看,城市建设要让人民稳坐“C位”。
政绩观事关城市建设成效,树立和践行什么样的政绩观,就会导向什么样的发展轨迹。
2024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是对党员干部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政绩观的重申,也是做好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遵循。
过去,城市发展“以GDP论英雄”,一些干部出现“重显绩,轻潜绩”“重新局,轻旧账”“重面子,轻里子”等政绩观错位问题,市民的诉求被忽视,影响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和成效。
当前,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迫切需要执政者转变发展思路。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市民的“关键小事”就是“头等大事”,城市建设的“小细节”就是民生“大幸福”。作为城市建设者、管理者,要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千方百计把人民城市理念贯穿城市建设发展全过程各环节。
比如,在应对高温、暴雨、洪涝等城市本质安全的大战大考时,各级干部要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转化为“事事心中有底”的行动力,用情用力守护老百姓的安全。
城市建设好不好,生活在其中的市民最有发言权。城市建设的“成绩单”不应只有经济数据,还要有市民的满意度。要把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作为衡量城市工作的最高标准,让广大市民来“阅卷”。
作为我国人口规模和辖区面积最大的城市,重庆既有超大城市的高密度挑战,又有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的复杂治理场景,城市建设难度大、风险多。
化压力为动力。近年来,重庆聚焦“一老一小”等重点群体需求,改造老旧小区9916个,同步建设提升养老托幼、农贸商超、社区食堂、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1.09万余处,新增停车位6.4万余个,更新、加装住宅电梯1.15万余台,解决了一批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得到群众的认可和支持。
把人民看得有多重,在人民心中就有多重。对各级干部而言,在做好城市建设各项工作中,要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潜绩”,切实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创造“功成必定有我”的业绩。

03
从实践方向看,城市建设要把“共建共治共享”理念落到实处。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市民是城市的主人,共建共治共享是现代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
做好共建,让政府从“主导者”变为“统筹者”。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只靠政府“一头热”,必须构建多元参与、协同共建的发展模式,最大限度汇聚起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及公众等各方面的力量。
比如,推动政府角色转变,鼓励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服务,引入企业资源优化公共空间,发动志愿者助力城市文明建设……当各方力量形成合力,人民城市才能真正成为“人民的城市”。
做好共治,让市民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建设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不仅需要顶层设计的智慧,更依赖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只有不断激发市民的“主人翁”意识,引导他们从基层治理的“旁观者”向“参与者”转变,城市治理才会更具生命力,发展动力才能更加持久。
比如,在江北区观音桥街道渝北社区,一群由企业家、艺术家、创业者等不同身份居民组成的“社区合伙人”,积极参与小区环境整治、志愿活动以及公共服务等各个环节,社区服务更加完善,基层治理愈发高效。
做好共享,让城市建设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抓城市建设、促城市发展,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要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让城市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更好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托举起更美好的生活。
城市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载体、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空间。让人民站上城市发展的“C位”,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是城市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
编辑:李凰言
 
        